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竹蓀菌怎麼種植,竹蓀菌人工種植栽培技術詳解

科普2.07W
竹蓀菌怎麼種植?竹蓀菌人工種植栽培技術詳解

近日,女大學生畢業返鄉創業種植竹蓀菌年入60萬的新聞讓不少人開始知道竹蓀菌這個名詞,那麼什麼是竹蓀菌?竹蓀菌怎麼種植呢?下面小編就詳細介紹竹蓀菌種包括母種、原種和栽培種的製備方法,播種時間及播種過程,採收技巧及採收後應採取的措施。

竹蓀菌又名竹笙、竹菌、竹參、仙人笠等,是世界上名貴的食用菌之一。其營養豐富,香味濃郁,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一、栽培前準備

竹蓀栽培前需要準備好菌種,菌種分為母種、原種和栽培種,其中原種和栽培種由母種擴繁而來。菌種的培養料成分相同,比例略有不同。

二、母種

母種培養料:木屑55%,麥麩20%,黃豆粉10%,竹子粉8%,硫酸鎂2%,磷酸二氫鉀2%,石膏粉1%,白糖1%,維生素B11%,將原料按比例混合好後,裝入500mL的玻璃瓶中,然後放入1.5kg/c㎥的壓力下滅菌2.5~3.0h。滅菌完成後,取出自然冷卻。

三、原種

原種培養料:木屑50%,麥麩25%,黃豆粉10%,竹子粉8%,硫酸鎂2%,磷酸二氫鉀2%,石膏粉1%,白糖1%,維生素B11%。擴繁原種需要把母種分成4~5cm3的菌塊接種到原種瓶中,每瓶母種可以擴繁80~90瓶原種。

四、栽培種

栽培種培養料:木屑60%,麥麩20%,黃豆粉7%,竹子粉6%,硫酸鎂2%,磷酸二氫鉀2%,石膏粉1%,白糖1%,維生素B11%。每瓶原種可以擴繁60~70瓶栽培種。

五、播種時間

春秋兩季播種,春季一般在3~4月,氣温10℃以上才能播種;秋季一般在9月左右。

六、播種

a.首先平整土地,將覆蓋菌種用的覆土用粗篩篩一遍。菌絲生長對底土要求不嚴,對覆土要求比較嚴格,覆土以含腐殖質顆粒的砂壤土最佳。

b.土地平整後即可在菇棚裏面開廂面和廂溝,廂面栽培竹蓀,廂溝利於管理人員走動和排水。廂面寬75~100cm,廂溝寬20cm、溝深5cm。

c.廂面開好後平整廂面,鋪設質量好的乾燥秸稈(不能用黴變的秸稈)。秸稈應砍成40cm長,用1‰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秸稈使用量控制在5~6kg/㎥,要鋪得緊密瓷實,不留空隙。

d.秸稈鋪好後,選擇菌絲濃密、顏色雪白、長滿或接近長滿且沒有老化的菌種,播種時把菌種掰成大棗般大小的菌塊,用種量大概在每1㎡8~10瓶。

七、冬季出菇

播種完菌種,在菌種上面撒1層竹片,竹片使用量佔秸稈量的14%~15%。撒好竹片後再撒上1層白糖,白糖使用量佔秸稈量的0.1%~0.2%。然後在菌種表面蓋1層篩好的覆土,量不用多,稍微蓋住菌種就可以。接下來鋪第2層秸稈,鋪設方法如第1層。鋪好後播種第2層菌種,用種量比第1層略少,控制在每1㎡6~8瓶。菌種擺在秸稈表面之後,像第1層播種一樣撒竹片和白糖。

完成後,給栽培料和菌種澆1遍透水,噴灑高錳酸鉀溶液。噴水完成後再次覆土,這次覆土要厚,控制在8~10cm,確保栽培料和菌塊不外露。覆土蓋好後整理平整廂面,蓋1層幹松針,厚度以完全看不到覆土為好,然後把菇棚通風口全部打開,保證空氣流通,再往廂面上淋水,一定要淋透。

八、病蟲害防治

竹蓀粘菌應本着“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合理選擇藥劑,進行綜合防治。提高病害防範意識、加強肥水管理、提高自身抗病能力是減少病害發生的關鍵。

竹蓀粘菌病防治方法:

a.選用無污染、抗病能力強的菌種。

b.注意場地選擇、做好土壤消毒。

c.培養料處理。

下料栽培前,將原料放入水池內浸泡1—2天,隨後堆漚發酵5—7天,浸泡和堆漚時分別加入石灰和多菌靈進行殺菌。

d.加強畦牀管理

選擇在晴天下料播種,覆土後畦面上撒一些竹葉或鋪蓋稻草,並遮蓋薄膜保温、保濕、防雨;菇棚四周遮陽物不宜圍的過厚、過密,要易於通風;畦溝排水方便,不易積水。

e.發病後的處理。

粘菌病一旦發生,要立即停止噴水,加強棚內通風透光;同時清理掉髮病處的培養料和土壤,清理時注意清理面積稍大於發病面積,在清理處撒上石灰,並噴灑殺菌劑,在發病初期可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中生菌素等進行防治。

九、採收

菌絲生長3個月左右,竹蛋基本成熟。從竹蛋到展開裙子需要4~6h。菇體成熟後不久就開始萎縮,在菌裙完全展開、菌蓋上的孢子液還沒滴到菌裙上時及時採收。

採收時,用小刀從菌托基部切斷,不能用手直接拉扯,以免傷害菌絲,影響下次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