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技術 > 種植技術

平菇室外菇牀的栽培管理技術

平菇(學名:Pleurotus ostreatus;又名側耳、糙皮側耳、蠔菇、黑牡丹菇,台灣又稱秀珍菇)是擔子菌門下傘菌目側耳科一種類,是種相當常見的灰色食用菇,中醫認為平菇性温、味甘。具有追風散寒、舒筋活絡的功效。用於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絡不通等病症。 平菇中的蛋白多糖體對癌細胞有很強的抑制作用,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平菇室外菇牀的栽培管理技術

平菇屬於四極性異宗結合的食用菌。平菇的生活史與許多高等擔子菌相似,由子實體成熟產生擔孢子。擔孢子從成熟的子實體菌褶裏彈射出來,遇到適宜的環境長出芽管,初期多核,很快形成隔膜,每個細胞一個較平坦有序而濃密,無“黃梢”現象,長滿數日後易出現老的菌皮,菌皮較緊而硬。

白黃側耳等廣温種:氣生菌絲少於前三種,生長平展,無“黃梢”。長滿斜面後極易形成菌皮,菌皮柔軟,富有彈性,很難分割。

菌絲體。人工栽培的各個種菌絲體均白色,在瓊脂培養基上潔白、濃密、氣生菌絲多寡不等。糙皮側耳和美味側耳:氣生菌絲濃密,培養後期在氣生菌絲上常出現黃色分泌物,從而出現“黃梢”現象。不形成菌皮。

子實體。側耳屬各個種子實體的共同形態特徵是:菌褶延生,菌柄側生。從分類學上鑑別不同種的主要依據是寄主、菌蓋色澤、發生季節、子實層內的結構和孢子等。糙皮側耳和美味側耳:菌蓋直徑5~21釐米,灰白色、淺灰色、瓦灰色、青灰色、灰色至深灰色,菌蓋邊緣較圓整。菌柄較短,長1~3釐米,粗1~2釐米,基部常有絨毛。菌蓋和菌柄都較柔軟。孢子印白色,有的品種略帶藕荷色。子實體常樅生甚至疊生。

平菇室外菇牀的栽培管理技術

一、菇牀選擇

應選擇避風向陽,近水源、排水暢、家禽家畜危害少的空地或耕地,或果園的林間空地挖制菇牀。菇牀畦南北向,深10釐米左右,寬1米,長任意。牀中央留一條10釐米左右寬的水泥埂或留一條小溝即成。挖好菇牀後,再用1%石灰水或石灰粉消毒。  二、培養料配製

平菇培養料資源豐富,棉籽殼、麥稈、稻草、木屑、甘蔗渣、玉米芯、油菜籽殼均可培養,但以棉籽殼產量最高,經濟效益好。棉籽殼培養料的配製,一般用乾燥新鮮無黴變的棉籽殼96%,先曝曬1-2天,堆放在水泥場上,加入石膏2%,過磷酸鈣2%,再加0.02%多菌靈或託布津農藥,以防培養時雜菌污染。在此基礎上還可加入少量尿素,但不能過多,否則菌絲生長好,而子實體發育差,產量反而不高。培養料拌勻後加水,隨拌隨加,使棉籽殼吸足水分和營養液。一般每50千克棉籽殼加水60-75千克,用手緊捏培養料,以指縫間有水滴下為度,此時約含水68%左右。由於很多雜菌喜偏酸環境,因此在生產上常將培養料配成中性或偏鹼性,以抑制雜菌生長。三、播種培養

料拌好後,即可鋪入菇牀。一般每平方米鋪料10-15千克,厚約10-15釐米。鋪好弄平,再接上平菇菌種,接菌量為每平方米4-6瓶,播種時鋪一層料,下一層菌種,如此一般2-3層為宜。播後用木板輕輕地把菌種和培養料拍實,成龜背形。料面鋪上舊報紙和塑膜,以保温保濕,最後在膜面上蓋上草簾即可。四、牀面管理

牀面覆蓋塑膜、草簾後,平菇菌絲就會在料內很快生長。一般經20-30天菌絲就會長滿在整個培養料上。當菌絲已發到牀底時,表明料面上的菌絲已成熟。當菌絲開始在料面上形成一堆堆小米粒狀的小黃珠時,表明子實體已開始形成。此時要去掉報紙,待有60%以上牀面有小菇蕾時,即可架起塑膜,方法是用竹片弧形撐於畦的兩邊,上蓋塑膜。由於平菇為好氣性真菌,在子實體發育階段需散射光,因此在架膜後每天應揭膜通氣1-2次。當菇蓋長至5分硬幣大小後,要在畦溝灌水或畦面多次少量噴水,使畦內空氣濕度保持在80-90%,菇蕾就會迅速長大,並很快成為一朵朵的平菇了。在子實體生長階段若發現牀面出現青綠色或黃黑色的小點,這是雜菌。應立即增加通風次數和延長通風時間,然後用生石灰覆蓋或用0.2%多菌靈液澆灌病點。五、採收

當平菇菇體顏色成灰白色或深灰色,菌蓋有光澤時即可採收。平菇的採收應及時,若不及時採收,就會散抱,即彈射出大量的孢子繁殖,菇體很快老化,從而失去食用價值。採收時,用利刀割取整叢菇體,或轉動菌體收割,防止平菇破碎或料面拔散。平菇採收後,菇牀要揭膜通風,並停水1-2天,然後蓋膜保温保濕,進行下一潮菇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