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黃姜廢渣栽培食用菌研究

科普2.3W
黃姜廢渣栽培食用菌研究

黃姜是工業提取皂素的主要原料,黃姜廢渣是黃姜加工企業提取皂素後的廢棄物,這些廢渣多被加工企業不經處理、直接排放到大自然中,造成環境污染。為了有效利用黃姜廢渣這一豐富資源,變廢為寶,選擇以食用菌為載體,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的途徑,使大量的黃姜廢渣得到有效轉化利用,減少環境污染,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

1黃姜廢渣營養分析

根據食用菌生長髮育過程中對栽培基質的營養需求,首先需要對黃姜廢渣中的營養成分進行檢測分析,並與常用的栽培原料雜木屑進行比較,摸清黃姜廢渣營養狀況與雜木屑在營養成分上的差異,為培養基配比打下基礎。按照GB/TS009.5-2003標準對黃姜廢渣中粗蛋白、粗纖維、粗脂肪、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灰分等項目進行檢測,與雜木屑的營養成分對比如下:

通過檢測和分析比較發現,黃姜廢渣具有以下理化特性:

①蛋白質含量較高,粗蛋白、粗脂肪的含量達4.6%和3.11%,是雜木屑的3倍,粗纖維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比雜木屑低17.2%和24.7%。

②親水性差,吸水性強。

③比重輕,一般乾料較雜木屑輕60%。

④纖維個體細小,裝袋後透氣性差。

⑤受熱後易收縮。

由此看出黃姜廢渣中氮源豐富、碳源和其它無機鹽供應不足。如果在黃姜廢渣中添加含碳元素較高的原料,達到食用菌生長髮育過程中對栽培基質碳氮比及其它營養要素的需求,完全可以對廢棄的黃姜廢渣進行再利用。

2栽培品種選擇

根據黃姜廢渣的營養成分分析,選用木腐與草腐兼用型食用菌品種,品種搭配上採用常規品種與珍稀品種相結合,優選對氮源要求較高的品種進行栽培試驗,以便篩選出不同食用菌品種相適宜的培養基配方,為推廣應用打下基礎。

3培養基配方設計

3.1培養基配方設計

由於黃姜廢渣中粗蛋白、粗脂肪的含量較高,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的含量較低,因此在配方設計上主要考慮平衡培養基的碳氮比。結合食用菌各個品種生長髮育過程中對營養物質的需求,經過篩選計算形成如下三個配方,並與傳統栽培食用菌的培養基配方(配方4)進行栽培對比。

3.2試驗處理設計

共設4個培養基配方、3個食用菌品種,共12個處理。每個處理500袋,共6000成品試驗袋。

·

4栽培試驗

栽培試驗中菌袋製作、滅菌、接種、發菌、出菇管理等各個環節按照常規栽培食用菌技術進行。

41菌絲生長對比

發菌階段四個配方在各個品種上菌絲生長速度和生長勢差異較大,尤以配方二在各個品種上表現最好,具體數據如表4:

4.2產量對比

出菇階段產量表現:不同培養基配方對平菇產量影響不大,各種配方產量相當;對杏鮑菇和姬菇的產量影響較大。以杏鮑菇的產量進行比較,配方二表現最好,比配方一生物效率高25.6%,比對比配方四的生物效率高36.7%。由此表明,純黃姜廢渣、純雜木屑作單一的栽培基質,不利於珍稀食用菌杏鮑菇產量的提高。

5實驗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選用50%黃姜廢渣、38.5%雜木屑、10%麩皮、1%石膏粉、0.5%生石灰,另按乾料計,每公斤加菇速素0.15ml、克黴淨0.65g,配比成的培養基基質,適宜杏鮑菇、平菇、姬菇的栽培,尤其適宜對氮源要求較高的珍稀食用菌杏鮑菇的栽培。利用黃姜廢渣栽培珍稀食用菌品種杏鮑菇,不但可減少麩皮和雜木屑用量,節省生產成本,而且與傳統配方(78%雜木屑+20%麩皮)相比,產量還提高了36.7%。同時,也解決了黃姜加工企業處理黃姜廢渣的難題,使廢物再利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