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胭脂魚菌種培育技術研究

科普3.19W
胭脂魚菌種培育技術研究

胭脂魚,又稱火燒鯿、燕雀魚,屬鯉形目、胭脂魚科、胭脂魚屬,是我國特有的珍稀魚類,其自然分佈主要在長江干、支流及其附屬湖泊。為探索胭脂魚的資源增殖保護及人工繁育技術,我們於2004~2005年開展胭脂魚子一代苗種培育與人工放流試驗。現報告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培育池的條件

我們利用無為縣小老海長江特種水產養殖公司的2口水泥池(1#、2#)作為胭脂魚苗種培育池。水泥池呈長方形,面積115平方米,共230平方米,池深180釐米,水深160釐米,水泥池緊靠長江邊,池底設置50釐米×90釐米的排污網,所用水源直接取自長江,進排水方便,並配有2台潛水泵、2台增氧機。水泥池上方用遮陽網遮掩,以防陽光直射。

2.清池消毒

在烏仔放養前30天,將池水抽乾曝曬,開始對水泥池進行清整,清除池底過多淤泥,然後進行藥物消毒,用二氧化氯10克/立方米化水全池潑灑,殺滅池中敵害生物和病原菌。

3.基礎餌料培育

在苗種放養前5~6天,往池中注新水50釐米,注水口用60目的篩絹布過濾,以防敵害生物進入池中,然後每畝施放"生物肥水素"500克,一星期後,池中的枝角類、橈足類、輪蟲等浮游生物旺盛。

4.魚苗放養

選擇晴好天氣,5月4日上午,將胭脂魚水花從孵化池轉到準備好的水泥培育池,放養時的池水温度22℃,共放養胭脂魚水花4.58萬尾,放養密度400尾/平方米。

5.餌料投喂

魚苗下池後前10天左右,主要投喂蛋黃、豆漿、飼料酵母等,待胭脂魚水花長至3釐米以上時開始分池。分池後的餌料投喂主要是水蚯蚓、魚糜及蛋白質含量在38%以上的幼體顆粒飼料。投喂方法堅持"四定四看"原則,正常情況一般每日投喂三次,投喂量為池內魚體重的25%左右。

6.水質管理

一是調節水位,魚苗下池時池水較淺,這樣可以提高池水單位水體的餌料生物密度和池水的積温,有利於下塘魚苗捕食生長。隨着魚體的長大和水温的上升,不斷加深水位,一般每星期注水一次,每次20釐米左右;二是調節水質,由於大量投餌,池水容易變肥,這時可通過合理注水與施肥來改善水質,必要時採取不問斷的循環微流水,一般每5天左右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5,10~15天施放微生物製劑一次,使池水既有豐富的餌料生物,又有充足的溶氧。

7.病害防治

胭脂魚在苗種階段的病害主要有爛鰓病、腸炎病、寄生蟲病及生物敵害。培育早期主要發現有劍水蚤和蝌蚪,我們用0.3~0.5毫克/升晶體敵百蟲進行殺滅,並及時撈取水中的蝌蚪:為防止一些細菌性疾病的發生,我們定期用溴氯海因、二氧化氯和菌蟲雙殺等殺菌、殺蟲藥物全池潑灑,同時對外源性餌料進行藥物消毒,不投喂腐爛變質的飼料,所以疾病很少發生。

二、試驗結果

經過36天的飼養,共培育胭脂魚夏花魚種3.8萬尾,平均規格5.6釐米,成活率82.9%。其中1.5萬尾胭脂魚夏花魚種,於2005年6月10日由長江漁業資源委員會和安徽省農委組織長江人工放流,其餘2.3萬尾存塘繼續飼養。

三、討論與小結

1.試驗結果表明,胭脂魚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其體型、體色的變異很大,也存在一個類似金魚幼魚階段的"轉色和變態"的生理現象。在稚魚階段,身體細長,體色半透明或灰白色;幼魚階段,體高而側扁,形似鯿魚,略呈三角形,背部明顯隆起,背高而發達,全體呈銀灰色、淡紫色或桃紅色,兩側有三條呈黑褐色的橫紋,尾鰭灰白色,其它各鰭淡紅色,並雜有黑色斑點,是胭脂魚作為觀賞魚最好的飼養階段。

2.我們觀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胭脂魚除投喂水蚯蚓、陸生蚯蚓、螺蚌肉外,也可投喂切碎的小魚蝦、動物內臟及人工配合飼料等,其生長速度較快。

3.試驗結果表明,胭脂魚苗種食性是以浮游生物為主,特別是在水花下塘後15天內尤為明顯,所以培育好基礎餌料和調節好水質是胭脂魚苗種培育成功的關鍵。在魚苗下塘後,要根據水質的變化和魚苗的生長情況,適時地追肥和投喂人工餌料,保持池水溶氧充足,水體的透明度控制在30~40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