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丹蔘規範化栽培技術

科普8.66K

丹蔘為多年生草本藥用植物,具有活血通經、排膿生肌、專調經脈、生新血、去惡血之功效。

丹蔘規範化栽培技術

一、特徵特性

丹蔘株高30-80釐米,全株密被黃白色柔毛及腺毛。莖四方形,葉對生,通常為奇數羽狀複葉。輪傘狀花序組成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式,花紫藍色。花萼鍾狀,長約1.1釐米。小堅果,橢圓形,黑色。根肉質,圓柱形,外皮硃紅色。

丹蔘喜歡在氣候温和、光照充足、空氣濕潤的環境下生長,年平均氣温17.1℃,平均相對濕度77%最佳。在肥沃的沙質壤土中生長較好,對土壤酸鹼度適應性較廣,中性、微酸、微鹼均可生長。

二、栽培技術

1.整地與施肥。人工栽培丹蔘,應選擇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疏鬆肥沃、陽光充足的壤土、沙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做牀,畝施農家肥2000公斤。採用大壟高牀技術,牀寬130-140釐米,長度視需要而定,牀高10-12釐米,牀間距30釐米。

2.繁殖技術。主要有種子繁殖、分根繁殖、扦插繁殖和蘆頭繁殖。(1)直播。5月初播種,條播或穴播。穴播行距30-40釐米,株距20-30釐米,穴內播種量5-10粒,覆土2-3釐米。如遇乾旱,播前澆透水再播種,半月左右即可出苗,苗高7釐米時間苗。(2)育苗移栽。丹蔘種子6-7月成熟,採摘後即可播種。在整理好的畦上按行距25-30釐米開溝,溝深1-2釐米,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土,以蓋住種子為度,播後澆水蓋草保濕。用種量每畝0.5公斤,15天左右可出苗。苗高6-10釐米時間苗,一般11月左右即可移栽定植於大田。3月中下旬用種子按行距30-40釐米開溝條播育苗,種子細小,蓋土宜淺,以見不到種子為宜。播後澆水蓋地膜保温,半月後在地膜上打孔出苗可植於大田,苗高6-10釐米時間苗,5-6月可定植於大田。(3)分根繁殖。栽種時間一般在當年5月下旬,也可在前年10月中下旬立冬前栽種,冬栽比春栽產量高,隨栽隨挖。選一年生的健壯無病蟲的鮮根作種,側根為好,根粗1-1.5釐米,老根、細根不能作種。行距30釐米,株距25釐米,溝深7釐米。將選好的根條切5-7釐米的段,一般取根條中上段萌發能力強的部分和新生根條,邊切邊栽,大頭朝上,直立穴內,不可倒栽。每穴栽1-2段,蓋土1.5-2釐米,壓實。畝需種根50-60公斤,栽後60天出苗。為使丹蔘提前出苗,並延長生長期,可用根段催芽法,於11月底至12月初挖深25-27釐米的溝槽,把剪好的根段鋪入槽中,約6釐米厚,蓋土6釐米,上面再放6釐米厚的根段,再蓋10-12釐米土,略高出地面,可防積水,天旱時澆水,並經常檢查以防黴爛。第二年3月底至4月初,根段上部都長出了白色的芽,即可栽植於大田。該法出苗快、齊,不抽薹,不開花,葉片肥大,根部充分生長,產量高。

3.田間管理。(1)中耕除草。採用分根繁殖法種植的,常因蓋土太厚,妨礙出苗,因此,幼苗出土時要進行查苗,如發現因蓋土太厚或表土板結,應將穴土挖開,以利出苗。丹蔘生育期內需進行3次中耕除草,第一次在苗高10-15釐米時,中耕要淺,避免傷根。第二次在6月,第三次在7-8月,封壟後停止中耕。育苗地應拔草,以免傷苗。(2)追肥。丹蔘移栽時,作基肥的氮肥不能太多,否則影響成活或燒苗。中期可施適量氮肥,以利莖葉生長。第一次除草結合追肥,雨天進行,一般以施氮肥為主,以後配施磷鉀肥,如肥餅、過磷酸鈣、硝酸鉀等,最後一次要重施,以促進根部生長。第一、第二次每畝可施腐熟糞肥1000-2000公斤,過磷酸鈣10-15公斤或肥餅50公斤。第三次施肥於收穫前2個月,重施磷鉀肥,畝施肥餅50-75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二者堆漚腐熟後挖窩施,施後覆土。在丹蔘生長髮育旺盛期應加施適量微肥。(3)灌水與排水。丹蔘系肉質根,怕積水,需經常疏通排水溝,嚴防積水而爛根。但出苗期和幼苗期需水量較大,要保持土壤濕潤,遇乾旱及時灌水。(4)除蕾。除蕾控苗時間以丹蔘主軸和側枝上有蕾芽出現時為宜,用手掐或剪刀剪除蕾芽,防止養分流失。

三、採收加工

春栽於當年10-11月地上部枯萎或翌春萌發前採挖。先將地上莖葉除去,在牀一端開一深溝,使參根露出,順畦向前挖出完整的根條,防止挖斷。挖出後,剪去殘莖。每畝可產幹品藥材200-25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