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白芨規範栽培技術

科普2.75W

白芨別名連及草、甘根、白給、朱蘭、紫蘭,百笠,屬蘭科白芨屬植物,以假鱗莖入藥,具有補肺止血、消腫生肌等功效。由於白芨藥用廣泛,需求量大,在利益驅駛下過度私挖濫採,野生資源匱乏,已列入世界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白芨對氣候的適應性較強,目前全國均有栽培,主產於雲南、四川、陝西、甘產肅等省。

白芨規範栽培技術

1.特徵特性

1.1形態特徵

白芨為多年生草本,株高30~60釐米。假鱗莖肉質,白色,具2~3叉、呈菱角狀,有鬚根,數個並生。總狀花序,頂生,花3~8朵;花淡紫紅色,花瓣不齊。蒴果圓柱形,有6條縱稜,兩端稍尖。種子細小,數多。花期4-5月,果期7~8月。(紫花大白芨特徵)

1.2生長習性

白芨喜温暖、陰涼和較潮濕的環境,不耐寒。在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腐殖質壤土中生長良好。野生白芨多生長在陰坡或較陰濕的地方,如濕潤的砂巖石壁苔蘚層,或生長於林緣、草叢較濕潤的地方;亦有部分生在海拔100-3200m的樹林下面。

2.品種選擇

白芨屬植物全世界共有9個種,我國有4個種,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地區。就其花色,白芨又分為2種,1種黃花白芨,花黃白色,葉條狀披針形,為狹葉白芨;另1種紫花白芨,花紫紅色。紫花白芨又分假鱗莖菱角狀的大白芨和假鱗莖園形的小白芨2種。藥用栽培以假鱗莖產量較高的紫花大白芨為主選品種。

3.栽培要領

3.1選地整地

選擇疏鬆、肥沃、排水方便的的微酸性沙質壤土或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栽培;在山地栽種時,宜選陰坡生荒地。深耕深度20-30cm,結合整地施足底肥,並開溝作成種植高畦,一犁兩耙,做到土細、耙平、無殘茬的農藝要求。畦寬1.3-1.5m,溝深25-30cm。

3.2合理施肥

白芨喜肥,生長期間需要肥量適中,不能脱肥。產品為地下假鱗莖,需要較多的磷鉀肥。合理施肥就是按白芨需肥特點,滿足其生長髮育對養分的需要。畝施肥配方如下:

(1)底肥

有機肥2000-2500kg,在犁田前施用;10:10:10複合肥40-50kg,在耙田時施用,土肥充分混合。

(2)追肥

在白芨生育期中追施2次肥,第一次在齊苗期追施清糞水1500-2000kg,或追施10:10:10複合肥30-40kg,並澆(灌)透水1次;第二次在10-11月倒苗後或開春追施複合肥,用量同第一次或適當增加5-10kg,作為第二年的頭道肥。

(3)葉面肥

白芨出苗後還要進行葉面追肥,每月噴施0.2-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1次,還可適當噴施微肥,如通風營養液等。(追肥和葉面肥各年追肥相同)

3.3適時種植

白芨繁殖分種子育苗和假鱗莖播種2種,但用種子育苗需要培養基,而且技術要求高,成苗難,生長慢,所以生產中一般採用假鱗莖作種。為了節約種莖,選大小中等,芽眼多,無病害的假鱗莖切塊,每塊帶1-2個芽,並用草木塗摩切口進行消毒。一般畝用種量120kg左右。

根據劍川氣候特點,適合春季播種,適宜的時間為開春2-3月。播種時先按行距20-25cm開種植溝,深6-8釐米,然後按株距10-15cm擺放種莖,芽眼向上,蓋土3-4cm壓實,覆蓋一層松毛,並澆(灌)透水。(當地常採用的種植規格為20×15cm)

3.4田間管理

(1)灌水排水

白芨喜陰,在乾旱季節每10天左右澆(灌)1次水,保持土壤濕潤;白芨怕澇,進入雨季後要注意清溝排水,否則假鱗莖容易腐爛。

(2)中耕除草

白芨適應性強,但長勢中等,無法與長勢強的雜草競爭,所以在其生育期中要進行3次中耕4次除草。前3次除草與中耕相結合,第1次在4月齊苗期,第2次在6月旺長期,第3次在8-9月生殖長生期;第4次除草在倒苗後,同時清除枯葉。中耕只能淺鋤,以防傷及假鱗莖。

(3)適時追肥

白芨一生不能缺肥,適時追肥尤為重要,按3.2中(2)(3)點進行追肥。

(4)病蟲害防治

蟲害:以地下地老虎、蠐螬、螻蛄等害蟲為主,防治一是在下種蓋土前噴施殺蟲劑,二是畝用90%晶體敵百蟲200克拌炒過的麥麩10kg放置於田間誘殺。

病害:主要是爛根病,多在夏季雨水多時發生,常與排水不良,積水有關,所以首先要加強田間排水,不能澇漬。其次在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防治,連續用藥2-3次,間隔7-10天。

(5)覆蓋越冬

當白芨倒苗後及時清除雜草、枯葉,然後覆蓋一層松毛或有機肥約2000kg,防止假鱗莖受凍,安全越冬。

(6)採收

種莖栽培的白芨一般種後第3年或第4年10-11月莖葉枯黃時採收,此時每株假鱗莖已達6-8個或8-10個,如不採收因擁擠而生長不良。採收後先選留頂莖即生長莖葉的假鱗莖作種,其他假鱗莖出售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