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野生茯苓的尋找與加工

科普3.09W

茯苓別名白茯苓,雲苓的主產於湖北、廣西、安徽、雲南、貴州和四川等省區。以雲南所產質量較佳,湖北、安徽產量較大。茯苓有家種和野生兩種,現將野生茯苓的尋找與加工方法介紹如下:

野生茯苓的尋找與加工

茯苓多生花在松樹林中,判斷松樹下有沒有茯苓的方法是:(1)在松樹林中看到有砍伐或倒下的松樹,如其橫斷面呈紅色,不朽不蛀,聞之無松脂氣味,用硬器一擊即碎,在這棵松樹根部的土層下可能就有茯苓。(2)松樹樁上起蜘蛛膜,它的根部周圍10~20m以內常有茯苓;如松樹墩在陡坡上。茯苓就長在10~12m以內的下方或左右。(3)如果松樹基部附近不花草或長的草枯萎,而且樹根周圍布以淺白色膜狀物,或者地面出現裂縫,松樹根部就可能長有茯苓。(4)把死的松樹樁用斧頭劈開觀察,如發現豆腐塊樣的白色菌類,根部附近常有茯苓。(5)用鋤頭敲打松樹周圍的地面,如有空洞聲,下方土中往往有茯苓。(6)如果松樹末端枯黃,樹根下部就可能有茯苓。

加工方法(與家種茯苓相同):把挖出的茯苓,去掉泥土,堆放在不通風的屋角或容器內,用稻草等物品覆蓋,使之發汗,析出水分,然後再攤放在陰涼處,等表面乾燥後再進行發汗,這樣反覆3或4次,使表皮變成褐色,出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後,再放到陰涼乾燥處晾乾,即得茯苓個。若加工成茯苓片,可將發汗後的茯苓個削淨外皮(削下的外皮曬乾稱茯苓皮),放入蒸籠內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透心(煮時要換水3或4次,掌握水轉黑時便換水),取出用利刀將其切成長、寬、厚為4cm×4cm×0.5cm的塊,然後將白塊、赤塊分別擺放在竹蓆或竹篩裏,上覆一張白紙,置陽光下曬至足幹(注意經常翻動)。如遇陰雨天可用炭火烘乾,但不可用明火烘烤,避免煙薰茯苓片變黃,影響產品質量。商品質量要求:足幹,去淨外皮,為正方形薄塊,厚薄均勻,色白。

標籤:加工 野生 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