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技術 > 種植技術

茯苓種植技術 茯苓怎麼栽培 茯苓種植時間

想必大家對於茯苓這種食物已經很熟悉了吧,經常會在生活中吃到茯苓糕等食物。茯苓其實也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可以健脾、治氣虛,在養心安神等方面也有很好的作用。不過很多人對於它的種植技術還是很陌生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茯苓種植技術 茯苓怎麼栽培 茯苓種植時間

茯苓種植技術

1、營養:茯苓菌絲的純培養過程中常用土豆汁、鬆木屑、松木片作綜合營養源,或使用葡萄糖、蔗糖、米糠等作碳源,氨基酸、蛋白腖等作氮源,磷酸二氫鉀、硫酸鎂、硝酸鎂、硝酸銨、熟石膏等作礦物質來源,為保證茯苓菌絲對各種礦質元素的需要,配製培養基時使用天然水而不使用蒸餾水。

2、温度:菌絲體在10-35℃均可生長,最適温度為23-28℃。高於35℃,菌絲體易老化,持續時間較長或温度過高,則引起死亡,20℃以下生長緩慢,0-4℃的低温可保藏菌種。

3、濕度:菌絲體及菌核生長髮育要求土壤含水量20%左右,子實體的形成需要空氣相對濕度70-85%的環境

4、Ph值:茯苓生長的土壤PH3-7,栽培中土壤PH4-6為好。

茯苓種植技術 茯苓怎麼栽培 茯苓種植時間 第2張

茯苓怎麼栽培

1、選擇栽培場地

產區多選海拔600-900米的山坡,背風向陽、中性或微酸性、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地塊栽培。

2、備料

可在頭年初冬進行,這時松樹處於休眠階段,含水量低、不易脱皮,有利菌種生長延伸。砍樹應砍大留小,砍密留稀。砍後剃枝並依松木粗細將樹皮相間縱削3-10條。削麪3釐米寬,深入木質部0.5釐米,使松木易於乾燥並流出松脂。不削的皮叫筋,便於茵絲傳引生長。當松木斷口停止排脂時,鋸料長度為65-85釐米。細木料可長些,但最長不超過90釐米。鋸好後的段木,運往栽培地附近通風透光處呈“井”字形堆放備用。

茯苓種植技術 茯苓怎麼栽培 茯苓種植時間 第3張

3、準備菌種

菌種也叫引子,有菌絲引、肉引、木引三種,現多用菌絲引。菌絲引是經人工純培養的茯苓菌絲,菌絲母種用組織分離法獲得;肉引為新鮮茯苓的切片;木引是指肉引接種的木料,以黃白色、筋皮下有明顯菌絲、 具茯苓香氣者為好。

4、菌絲引接種

選晴天將段木放入窖中,每窖2-3 根或更多,粗細搭配,分層放置。接種時將栽培種倒套插在細段木尖端,細段木周圍緊靠粗段木,便於菌絲由細段木向粗段木蔓延。接種後及時覆土3釐米。也可把栽培種從瓶中取出,集中接在段木上端鋸口處,不要放得太分散;菌種應緊貼段木,為保護菌種可加蓋一些木片及樹葉,然後覆土。

茯苓種植技術 茯苓怎麼栽培 茯苓種植時間 第4張

茯苓種植時間

茯苓接種分春、秋兩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進行。桂南、桂東南、桂西地區氣温回升較早,在清明前後接種較適宜;桂北、桂西北地區宜到立夏前後接種。秋季各地氣温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後接種。

茯苓栽培是以菌種或鮮茯苓個(菌核)作為“種子”進行繁殖。菌種是用小松木段片裝瓶(塑料)消毒,加適量培養基質,接上茯苓原種培養後,在瓶內長出白色旺盛的菌絲體。鮮茯苓個繁殖則是選用皮薄、嫩紅褐色的鮮茯苓個,用竹刀切成帶皮、重為0.1-0.15kg的片塊作為接種用的繁殖材料。

茯苓種植技術 茯苓怎麼栽培 茯苓種植時間 第5張

茯苓怎麼採收加工

1、採收

接種後10-12個月,茯苓栽培場地土壤出現裂紋,可扒開土壤觀察菌核表皮顏色,見茯苓外皮呈黃褐色時即可收挖,外皮發黑是過熟,應立即採挖。挖出後刷去泥沙,堆在室內分層排好,底層及面上各加1層稻草,使其發汗。每3天翻動1次,等水汽幹了、皮起皺時可削去外皮,即茯苓皮。

2、加工

將去皮的茯苓切成厚薄均勻的片,粉紅色的為赤茯苓,白色的為茯苓片,中心有木心的為苓神。也可不切片,水分蒸發後再晾曬乾的為個苓,每100千克鮮茯苓可加工成60千克個苓。

茯苓種植技術 茯苓怎麼栽培 茯苓種植時間 第6張

茯苓的藥用價值非常高,被廣泛用於醫藥和保健領域,是人們一直備受推崇的延壽珍品。雖然目前種植茯苓的人很多,但市場上一直還是供不應求的模式,市場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