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稻穀、小麥、玉米、大豆儲藏方法

科普5.35K
稻穀、小麥、玉米、大豆儲藏方法

(一)稻穀

1.稻穀的保管特點

稻穀的穎殼較堅硬,對籽粒起保護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蟲害及外界温、濕度的影響,因此,稻穀比一般成品糧好保管。但是稻穀易生芽,不耐高温,需要特別注意。

大多數稻穀(如秈稻)無後熟期,在收穫時就已生理成熟,具有發芽能力。同時稻穀萌芽所需的吸水量低。因此,稻穀在收穫時,如連遇陰雨,未能及時收割、脱粒、整曬,那麼稻穀在田間、場地就會發芽。保管中的稻穀,如果結露、返潮或漏雨時,也容易生芽。稻穀脱粒、整曬不及時,連草堆垛,容易漚黃。生芽和漚黃的稻穀,品質和保管穩定性都大為降低。

稻穀不耐高温,過夏的稻穀容易陳化,烈日下暴曬的稻穀,或暴曬後驟然遇冷的稻穀,容易出現“爆腰”現象。

新稻穀入倉後不久,如遇氣温下降,往往在糧堆表面結露,使表層糧食水分增高,不利儲藏,應及時降低表層儲糧水分。

2.稻穀的保管方法

保證入庫稻穀質量:水分大、雜質多、不完善粒多的稻穀,容易發熱黴變,而不耐久藏。因此,提高入庫稻穀質量,是稻穀安全儲藏的關健。稻穀的安全水分標準,應根據品種、季節、地區、氣候條件考慮決定。一般秈稻穀在13%以下,粳稻穀在14%以下。雜質和不完善粒越少越好。如入庫稻穀水分大,雜質多,應分等儲存,及時晾曬或烘乾,並進行過篩或風選清除雜質。

適時通風:新稻穀由於呼吸旺盛、糧温和水分較高,應適時通風,降温降水。特別一到秋涼,糧堆內外温差大,這時更應加強通風,結合深翻糧面,散發糧堆濕熱,以防結露。有條件可以採用機械通風。

低温密閉:充分利用冬季寒冷乾燥的天氣,進行通風,使糧温降低到10℃以下,水分降低到安全標準以內,在春季氣温上升前進行壓蓋密閉,以便安全度夏。

(二)小麥

1.小麥的儲藏特點

吸濕性強:小麥種皮較薄,組織結構疏鬆,吸濕能力較強。

後熟期長:小麥後熟期較長。品種不同,後熟期長短也不同。大多數品種後熟期從兩週至兩個月不等。含水量適宜的小麥,完成後熟作用之後,品質有所改善,儲藏穩定性還有所提高。

較耐高温:小麥具有較強的耐熱性。據試驗,水分17%時的小麥,在温度不超過46℃時進行乾燥;或水分在13%以下時,曝曬温度不超過54℃,酶活性不會降低,發芽力仍然得到保持。磨成的小麥粉工藝品質不但不降低,反而有所改善,做成饅頭鬆軟膨大。這就為小麥採用高温乾燥或高温殺蟲提供了依據。

具有耐儲性:小麥最大的有點是具有較好的耐儲性。完成後熟的小麥,呼吸作用微弱,比其它穀類糧食都低。正常的小麥,水分在標準以內(12.5%),在常温下一般儲存3-5年或低温(15℃)儲藏5-8年,其食用品質無明顯變化。

易受蟲害:小麥是抗蟲性差、染蟲率較高的糧種。除少數豆類專食性蟲種外,小麥幾乎能被所有的儲糧害蟲侵染,其中以玉米象、麥蛾等危害最嚴重。小麥成熟、收穫、入庫正是夏季,正值害蟲繁育、發生階段,入庫後氣温高,若遇陰雨,就造成害蟲非常適宜的發生條件。

2.小麥的儲藏方法

嚴格控制水分:由於小麥吸濕性能力強,小麥儲藏應注意降水、防潮。應充分利用小麥收穫後的夏季高温條件進行暴曬,使小麥水分控制在12.5%以下,再行入庫。小麥入庫後則應做好防潮措施,並注意後熟期間可能引起的水分分層和上層“結頂”現象。

熱入倉密閉儲藏:小麥趁熱入倉密閉儲藏,是我國傳統的儲麥方法。通過日曬,可降低小麥含水量,同時在暴曬和入倉密閉過程中可以收到高温殺蟲制菌的效果。對於新收穫的小麥能促進後熟作用的完成。由於害蟲的滅絕,小麥含水量和帶菌量的降低,呼吸強度大大減弱,可使小麥長期安全儲藏。

小麥趁熱入倉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在三伏盛夏,選擇晴朗、氣温高的天氣,將麥温曬到50℃左右,保持2小時高温,水分降到12.5%以下,於下午3點前後聚堆,趁熱入倉,整倉密閉,使糧温在46℃左右持續10天左右,可殺死全部害蟲。此後,糧温逐漸下降與倉温平衡,轉入正常密閉儲藏。

另外,熱入倉密閉儲藏所使用的倉房、器材、用具等均需事先殺蟲。

低温密閉儲藏:小麥雖能耐高温,但在高温下待持續儲藏長時間也會降低小麥品質。因此,可將小麥在秋涼以後進行自然通風或機械通風充分散熱,並在春暖前進行壓蓋密閉以保持低温狀態。低温儲藏是小麥長期安全儲藏的基本方法。小麥保持一定的低温,對於延長種子壽命,保持品質有一定的好處。

小麥還可以處於冷凍的條件下,保持良好的品質,如干燥的小麥在-5℃的低温條件下儲藏,有利於生命力的增強。因此,利用冬季嚴寒低温,進行翻倉、除雜、冷凍,將麥温降到0℃左右,而後趁冷密閉,對於消滅麥堆中的越冬害蟲,有較好的效果。低温密閉可以長期儲藏,但要嚴防與濕熱氣流接觸,以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