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高粱殼栽培雙孢菇的研究

科普1.18W
高粱殼栽培雙孢菇的研究

利用高粱殼栽培雙孢菇既為廢棄物―高粱殼的開發利用闖出了一條新路,又大幅度提高了種植雙孢菇的經濟效益,非常適用於高粱主產區,是栽培雙孢菇的一條新途徑。山西是高粱的主產區,高粱殼是高粱脱粒後的副產品,目前除少量高粱殼用於釀醋添加物以外,大量的高粱殼被廢棄掉,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其實高粱殼含有一定的營養成分,其粗蛋白含量為6.72%比稻草(4.1%)高出2.5個百分點。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母種(試管菌)引自山西省生物研究所。高粱殼收集於當地。輔料由當地市場購買稻草從河南省購買。

1.2方法

1.2.1菌種製備

(1)母種擴繁。按菌種説明書,配製馬鈴薯培養基,每支試管裝7mL~8mL培養基,在1.5個氣壓下滅菌1h,擺斜面,冷卻後,在預先滅過菌的接種室內,轉接引入母種,在25℃下培養30d,當菌絲布滿試管後取出,放入冰箱(4℃)備用。

(2)繁殖原種。先將高粱殼去雜,裝入接種袋中,自上而下打孔,按上述方法滅菌,冷卻後以每支母種接7袋~9袋的接種量將母種接入,扎口,在25℃下培養30d左右,期間倒袋一次,當整袋栽培料長滿菌絲後,保存備用。

(3)繁殖栽培種。按(2)方法準備栽培料。按常規接種量將原種接入栽培料中,按上述條件進行培養。

1.2.2最佳栽培模式的篩選與組配

栽培模式直接關係到雙孢菇的產量與效益,儘管目前已有雙孢菇的常規栽培方法,但一般均以稻草為栽培料,為使高粱殼栽培雙孢菇走向產業化之路,必須根據高粱殼特性確立最佳栽培模式,該研究根據雙孢菇的生物學特性在室內進行了影響雙孢菇生長髮育的多因素試驗,篩選組配最佳栽培模式採用漸進式單因子淘汰式試驗進行研究,每個處理兩次重複,各處理的栽培試驗面積10m2。

(1)高粱殼加入量試驗。共設A、B、C三個處理,高粱殼加入量分別為50%、70%、100%,稻草用量分別為50%、30%、0,並按雙孢菇生長特性要求加入其他輔料,進行栽培管理並定期記載各有關數據,從中得出高粱殼最適加入量。

(2)幹牛馬糞加入量試驗。牛馬糞是供雙孢菇生育所需的主要營養素,從試驗(1)中篩選高粱殼最適加入量的處理,分別添加(按100m2計算)650kg、450kg、250kg的幹牛馬糞,栽培與管理方法同(1)。

(3)接種量試驗。接種量直接關係到雙孢菇的產量與效益,選擇試驗(2)中的最佳處理,以5%及10%的接種量進行試驗,從而篩選出最佳接種量。

(4)鋪料厚度試驗。從試驗(3)中篩選出最佳處理進行鋪料厚度試驗,共設15cm、25cm、35cm三個鋪料厚度試驗,同上方法進行栽培與管理。

(5)復土厚度試驗。從(4)中篩選出最佳處理進行復土厚度試驗,共設2cm、5cm、7cm三個復土厚度試驗,從而篩選出最適復土厚度。同時進行了栽培季節與栽培場地的研究。將上述7個單因子試驗中篩選出的最佳栽培處理進行組合,即為高粱殼栽培雙孢菇的最佳栽培模式。

1.2.3對比試驗高粱殼栽培雙孢菇的最佳模式與稻草常規栽培法進行對比試驗,試驗共設兩個重複,對照組為雙孢菇常規栽培法,即目前推廣的用稻草栽培法。

1.2.4數據處理與品質分析

將記載的各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比較各試驗組間的差異,統計數據包括出菇時間,出菇率,經濟效益等項目。對試驗組所採收的雙孢菇隨機取樣進行主要成分的品質分析,以比較品質優劣。

1.2.5示範與生產

為使研究成果儘快走向產業化之路,採取邊研究邊示範邊生產的技術路線。在小試篩選出最佳栽培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對比試驗完成中試,於2010年在山西省汾陽市科技園區建立了生產示範基地,該基地共建設了4棟栽培大棚,每棟大棚菇牀面積2800m2,一次即可入料50t高粱殼,春、秋兩季均可正常栽培。

1.2.6工藝流程

在上述研究與示範中採取以下工藝流程:新鮮高粱殼-去雜-加入幹牛糞及輔料-調節水分-發酵-進棚播種-播後覆土-覆土後管理-適時採收-稱重-分級上市。

將新鮮高粱去雜加入幹牛糞及其他輔料調節水分至60%。

發酵:將配製好的栽培料在自然環境下,堆制7d,上面覆蓋塑料布每隔2d翻堆一次,達到滅菌作用。

播種及管理:將發酵的培養料均勻地鋪在菇牀上料層厚達到試驗要求,然後按每立方米空間用高錳酸鉀10g加甲醛20mL的量進行燻蒸消毒,24h打開門窗通風換氣,當料温降到28℃以下即可播種,按5%的接種量將栽培種均勻的撒在料面上輕輕壓實打平,使菌種沉入料內2cm左右為宜。

播後覆土及管理:播種3d內適當關閉門窗,保持空氣濕度8%左右,以促進菌種萌發,播種15d左右,當菌絲基本長滿料層時進行覆土,選擇吸水性好,具有團粒結構,濕不粘幹不散的土壤,按試驗設計掌握覆土厚度。

覆土後的管理:覆土後調節水分,使土層含水量保持在20%左右,空間濕度保持在80%~90%,温度12℃~14℃,嚴格控制温濕度是雙孢菇優質高產的關鍵。按雙孢菇生物學特性避免光照,並適時通風通氣,創造雙孢菇生長髮育的最佳條件。

出菇管理:當雙孢菇長到直徑2cm~4cm時應及時採收,採收過晚會使品質變劣,且抑制下批小菇的生長。

2結果與分析

2.1最佳栽培模式

表1為高粱殼栽培雙孢菇栽培配方數據統計表,通過出菇率與純收益分析比較,篩選出了各主要因素中的最佳配方。

表1表明,用純高粱殼明顯優於高粱殼與稻草混合料栽培雙孢菇,這一點正符合北方高粱殼資源豐富而稻草緊缺的實際,更有利於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高粱殼資源。幹牛馬糞以450kg·100-1kg-2為最佳加入量,與稻草栽培法的加入量600kg·100-1kg-2相比,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5%與10%的接種量差異不大,但首次將接種量降低到5%(稻草栽培法為10%)既説明高粱殼的營養成分

比稻草高,又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

鋪料厚度,復土厚度與栽培場地試驗基本接近稻草常規栽培法的要求,即鋪料度厚以25cm為宜,復土厚度5cm為宜,栽培場地東西走向優於南北走向。

綜合表1各試驗組配得出高粱殼栽培雙孢菇的最佳栽培模式為:純高粱殼+450kg/100㎡幹牛馬糞及其它常規微量元素即為最佳栽培配方,接入5%的栽培種,將鋪料度厚與復土厚度分別控制在25cm與5cm,選擇東西走向建立栽培大棚,春秋兩季為最佳栽培季節,冬季只要人工供暖同樣可以成功栽培雙孢菇。用上述最佳模式栽培雙孢菇,嚴格執行常規管理,一定能使高粱殼栽培雙孢菇走向產業化之路。

2.2高粱殼栽培雙孢菇模式與稻草常規栽培法數據比較分析

表2表明試驗組出菇期,首潮採菇期均比對照組提早5d,末潮採菇期則延長9d,採菇潮數多1潮,出菇率與純收益提高25%以上,個重複間差異極小。

注:(1)採菇期,採收期均已播種日計算(2)純收益以市場批發價6元·kg-1計算:(3)經統計分析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顯著:(4)試驗組為高粱殼栽培模式(重複兩次),對照為稻草栽培模式

2.3品質分析

將試驗組與對照組採收的鮮菇隨機取樣進行主要營養成分分析,分析結果見表3。

表3表明試驗組主要營養成分均優於對照組,超過優質菇標準。

2.4栽培料營養成分

據資料介紹試驗組高粱殼與對照組稻草的主要營養成分見表4。

從表4表明,高粱殼的主要營養成分均優於稻草,這正是高粱殼栽培雙孢菇品質與產量效益均比稻草栽培的雙孢菇高的主要原因[10]。

2.5示範基地的建設

高粱殼栽培雙孢菇的最佳栽培模式一經形成就受到當地農民的高度關注,為儘早走向產業化之路,首先在榆次市建立起示範基地,由對方出資,山西省農科院高梁所出技術,共同搞好基地建設。對方現已投資20萬元建成了4個保温隔熱式大棚,大棚內建有立體式多層菇牀,每個大棚菇牀面積2800m2,一次即可入50t高粱殼栽培料,一年共入2次,出菇率為60%,兩次入料100t,出菇60t,4個大棚年出菇240t鮮菇,目前正值採收高峯期,每天採收的鮮菇次日就賣到太原農貿市場,有供不應求之勢,市場前景十分看好,一户帶一片,不少附近農民來所尋求技術指導,合作開發,不久將真正走向產業化之路。

2.6經濟效益分析

在為期一年的示範中,該基地共建4個隔熱式大棚,每個大棚內設2800m2的多層立體式菇牀,一次即可入高粱殼栽培料50t,一年共入2次,出菇率為60%,兩次入料100t,出菇60t,4個大棚年出菇240t鮮菇,按市場價6元/kg計,共可收入144萬元,減去生產性開支,純收入高達100萬元,每個大棚可獲取25萬元的經濟效益。

3結論

3.1高粱殼栽培雙孢菇由於栽培料、生產成本均明顯比稻草低,極大的降低了雙孢菇栽培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效益。

3.2高粱殼是栽培雙孢菇的極好原料,由於高粱殼的主要營養成分均優於稻草,用它栽培的雙孢菇無論從產量還是品質均明顯高於稻草栽培的雙孢菇。

3.3該研究緊密結合山西省實際。山西是高粱主產區,高粱殼資源極為豐富,苦於沒有開發途徑,一直被白白廢棄掉,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環境,該研究一旦走向產業化之路,不僅為農民創造了一條致富門路,還為開發高粱殼闖出了一條新途徑,既給企業增加了收入,又解決了環境污染。

3.4該項目投資少、技術簡單、便於操作、經濟效益高,非常適合山西省農村實際,產業化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