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高海拔地區秀珍菇反季節無公害栽培技術

科普2.01W

秀珍菇形態秀麗,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極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市場銷量及栽培量逐年上升,是一種極具開發前景的食用菌。高山台地有着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和生態資源的優勢,十分有利秀珍菇的夏季無公害栽培,現將這一技術介紹如下。

高海拔地區秀珍菇反季節無公害栽培技術

1、秀珍菇的生物學特性

1.1營養。秀珍菇屬木腐菌,對木質素、纖維素、半纖維素都具有較強的分解能力。生產中常用的原料主要有棉籽殼、闊葉樹木屑及玉米芯、甘蔗渣等作物秸杆。輔料主要有麥麩、米糠、石膏、石灰等。配料時要控制好培養料的C/N,為提高菇品質量創造適合的營養條件。

1.2温度。秀珍菇屬於中温型菌類,其菌絲生長的温度為3—28℃,最適發菌温度為25℃;子實體的生長温度為5℃—27℃,最適温度為15℃一20℃;出菇温度為15℃一25℃,最適温度為18℃—22℃,出菇時還需要8℃一lO℃温差刺激才能出菇。

1.3濕度。培養料的含水量視具體原料而定。生產上常用的棉籽殼與木屑的混合料應掌握在60%—65%。發菌階段對空氣濕度沒有太大的要求;出菇階段的空氣温度要提高到90%—95%左右;子實體生長階段的空氣濕度為90%左右,但濕度過高又會影響菌蓋與菌柄的正常分化。

1.4氧氣。秀珍菇屬於好氣性菌類,菌絲生長階段及子實體生長階段都要求足夠的氧氣供給,供氧不足會造成發菌不良和畸形菇的發生。但無論在哪個生長階段,秀珍菇都具有一定的耐二氧化碳能力,出菇時還可將控N--氧化碳的濃度作為提高菇品質量的重要手段。

1.5PH值。秀珍菇最適宜的PH值為7.2—7.5。生產上常用2%一3%的生石灰調節培養料的PH值,不僅能促進菌絲生長,而且還能抑制夏季高温期間黴菌的生長。

1.6光照。秀珍菇發菌不需要光照,完全黑暗的條件下菌絲能正常生長。但在出菇時要給予必要的光照刺激才能實現正常出菇。光照還對菇的品質造成很大的影響,光照度越大,菇的顏色越深;光照度越小,菇的顏色越淺;同時光照度越小,空氣濕度越大,菇腳越長。

2、反季節無公害栽培技術

2.1栽培季節

根據市場需求,最好安排是在6—8月出菇上市。同時結合荷地鎮的氣候特點和無公害栽培的要求,在季節安排上“宜早不宜遲”。規模化種植可安排4月初開始製作菌包,發菌在5月底結束,6月初就能開始出菇。這樣既能保證菌包成活率,提高菌絲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為無公害化的出菇管理打下基礎;又能使第一潮菇集中在較為適宜的温度時段出菇,提高產量和質量;同時這一時期上市的秀珍菇售價高,可大大提高了菇農的經濟效益。

2.2場地選擇

栽培場地應選擇在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燃料供應及時、電力有保證的村莊。栽培場的周圍要求空氣流通,環境質量好(主要是空氣質量和水源質量),不得建在釀造廠、屠宰場、醫院及垃圾場的附近。根據實地考察荷地鎮的多數地方都能滿足上述要求。

2.3菇棚搭建

搭棚的技術要求同常規香菇棚(主要有蔭棚和高棚兩種模式),因此可充分利用原有的香菇“夏閒棚”進行出菇管理。但對菇棚要進行必要的改造,主要是加厚菇棚四周和棚頂的遮蓋物,在菇棚四周及棚內開設灌、排水溝。秀珍菇對光線的需求不如香菇,夏季栽培秀珍菇一定要創造條件合理控制菇棚光線度,一般以人走進菇棚後能模糊看到報紙上的字跡為好。菌包入棚前半個月對菇棚進行無害化處理,清除場地垃圾,並用生物農藥(如菊脂類農藥)噴施後關閉菇棚四周薄膜10小時以上,防止滋生蚊蟲。

2.4品種選擇

秀珍菇的品種大致可分為中低温型、中高温型及相對高温型。由於夏季自然温度偏高,應選用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好、轉潮快、生長週期短、抗病蟲能力強的高温型品種。該品種色澤灰白,菌肉稍厚,不易開傘,非常適合市場需求。2.5原料質量控制及培養料的配製應選用無公害原料作為栽培基質。木屑為主的原料,一般受污染的機會較少,只需曝曬1—2天就可達到無公害的要求。棉籽殼的農藥殘留度較高,應用石灰浸泡後堆制發酵2天,降低原料中的有害物質。麥麩等N源輔料要求新鮮、無污染,無發黴變質,貯藏得當等。培養料用水及栽培過程中的噴灑、灌溉、產品加工用水,要符合國家食品用水的相關標準。荷地一帶的山間溪水、泉水均能滿足上述要求,但要注意防止水源污染。

培養料的配方為棉籽殼36%、木屑35%、麥麩23%,玉米粉2%、紅糖l%,石膏1%,石灰2%。選用17×33的塑料袋,以500克(乾料)/袋的標準配製培養料,先將棉籽殼、木屑等主料混合均勻,麥麩等其它輔料可單獨混合均勻後再放入主料中,而後一邊攪拌一邊灑水,使培養料含水量達到60%—65%,實際生產中以中等勞力用手緊握培養料,指縫間出現水痕而不往下滴為準。配料中最為關鍵的是嚴格控制培養料的C/N及含水量,C/N過高,培養料過幹或過濕都會對今後的發菌、出菇管理造成嚴重的影響。培養料裝袋、滅菌、接種按常規操作,接種時氣霧消毒的用量要達到無公害的要求。

2.6發菌管理

發菌宜選擇在陰涼、通風、衞生的場地進行,避免陽光直射及與雞、鴨同室,發菌場地也要先行無害化消毒處理。發菌階段重點是控制温度及適時通風換氣。接種後的菌包要及時堆垛,菌包底對底、兩頭分別朝外,橫躺着一字排開,一般可堆8—10層,高度控制在1.2米以內,堆與堆之間留出O.5米的過道,堆垛的方向要與門窗的方向保持一致,以利通風。有條件的可以將菌包直立在地面或層架上,這樣的發菌效果更佳。切忌在温度偏高的時期堆成大堆,避免造成燒堆。發菌期間要經常檢查温度和發菌情況,並同時進行通風換氣,温度太高時要避免在中午通風,可以安排在清晨、傍晚及夜間進行通風,每次通風O.5小時左右。發菌期間還要及時翻堆,全程至少翻堆2次。第一次翻堆在菌絲封面後往下生長2釐米左右時進行,翻堆時上下左右調換菌包的位置,以利各個菌包發菌均勻,同時調整堆垛的大小,以降低室內温度。翻堆時結合檢查雜菌污染情況,污染特別嚴重的要及時處理掉,污染較輕的可單獨擺放視發菌情況另行處理。只要管理得當,温度適宜,接種後40—45天菌絲即可滿袋。

2.7出菇管理

菌包發菌結束後經過一週左右的生理成熟期,再加以必要的出菇管理措施即可實現出菇。為適應市場的需求,產業化栽培秀珍菇應遵循”統一、分批、有序”的原則安排菌包上架脱袋,即根據具體的天氣情況保證全村一定量的菌包統一入棚上架,農户按照各自的生產情況分批上架,以實現有序出菇、均衡上市的目的。出菇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2.7.1菌包上架。菌包可直接橫躺擺放於層架上,每層架最多擺放二層菌包。為了獲得適宜的出菇温度,菌包原則上儘量擺放於棚架較低的層架上,層與層之間可墊一條竹片以利散熱。菌包上架後不可馬上開袋,經過2天待菌包適應棚內環境後方可開袋。開袋時沿袋口卷至菌包料面3釐米左右,注意不可卷至平料面處或用剪刀剪斷袋口薄膜。

2.7.2催蕾。催蕾的主要措施是機械振動、温差刺激和一定的散射光刺激。菌包人棚時的挑運已經滿足了振動催蕾的要求,關鍵是創造條件製造温差,整齊出菇。在自然温差達不到要求的情況下,可在傍晚往菇棚頂及四周噴冷水,並在夜間往棚內灌水提高温差。同時不能忽視棚內的空氣温度及散射光刺激,催蕾時菇棚始保持95%左右的空氣濕度及一定的散射光刺激,是正常出菇不可或缺的條件。

2.7.3合理調節温、濕、光、氣。子實體生長階段要根據自然條件對温度、濕度、光照、空氣四大因素有機協調管理。夏季温度偏高,水分散發較快,水分管理是保持棚內適宜的生長條件的最重要環節。當温度高於25℃,可採用往棚外四周表面澆水,往棚內空間多噴霧狀水,往棚內地溝灌水等方法實現降温和增濕。但值得注意的是菇棚內不能長時間保持高濕狀態,發現料面有積水要及時處理,防止滋生雜菌。子實體生長期間對氧氣的需求增加,氧氣不足時容易長畸形菇,因此出菇期間要給予必要的通風換氣,但又要避免過大的通風量造成的菇體開裂、菌包發乾,一般早、中、晚各一次,每次控制在30分鐘左右。菇棚內的光照情況對秀珍菇的質量影響較大,可通過控制菇棚的光照提高秀珍菇的質量,菇棚內的光線較栽培香菇時適當調低,既可延遲開傘,又可增加菇的商品色澤度。

2.7.4潮間管理。每潮菇採摘結束後,要及時清除料面的菇腳殘渣,並進行搔菌處理,挖去菌包表面的老菌皮。同時適當降低菇棚的空氣濕度,讓菌包養菌5—7天后再進行第二潮菇的管理。

2.7.5採收、分類及貯存。當秀珍菇的子實體菌蓋平展,邊緣內卷,菇蓋直徑為2—2.5釐米,未進入快速生長期時開始採收。由於秀珍菇會出現叢生菇,不可圖快整叢取下,正確的方法是用剪刀將符合收購標準的菇體剪下,小菇待長大後再剪下。採收後的秀珍菇要及時送入冷庫冷藏,5℃——8℃的低温可存放20小時以上。

秀珍菇一般分為一級菇、二級菇及等外菇,具體為以下標準:

一級菇:菌蓋直徑2—3釐米,菇體長度4—6釐米,菌柄不帶殘渣,菌蓋灰白、無裂邊,菌柄白色,含水量85%,無任何發黃、農藥殘留等異常情況。

二級菇:菌蓋直徑3—4釐米,菇體長度5—7釐米,菌柄不帶殘渣,有少量菇裂邊,含水量80%一85%,無其它任何異常情況。

等外菇:市場上等外菇視同平菇,菇蓋直徑超過4釐米,菇腳較長,容易裂邊。未經過分級的秀珍菇也視同等外菇。

2.8病蟲害管理

無公害栽培秀珍菇的病蟲害管理貫徹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以生物防治為基礎,物理防治、人工防治相結合,科學合理地選擇高效、低殘留的化學藥劑。首要的是搞好生產場地環境衞生治理,在科學選址的基礎上,生產前對生產環境全面消毒、殺菌、除蟲,消滅老鼠、白蟻,生產人員必須嚴格按標準操作,防止人為污染。生產中使用的化學藥劑必須符合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要求,大力提倡使用生物農藥,出菇期可在菇棚內架設誘殺燈或誘殺板,以物理方法誘殺蚊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