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黃梔子無公害栽培技術

科普1.27W

黃梔子GardeniajasminoidesEllis,又名梔子,常綠灌木。黃梔子不僅是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的優良樹種,而且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其果實是1種常用中藥,具有抗菌、抗病毒、消炎、利膽、促進胰腺分泌、鎮痛、降温和降低血壓等功效,更重要的是黃梔子可以提煉天然色素,它色價高、性能穩定,在常温下可保存,易溶於水,不溶於油脂,色調不受pH值影響,無異味,天然色素作為理想的着色劑,已廣泛用於食品、醫藥、化工等行業。梔子在國內外市場需求量非常大,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黃梔子無公害栽培技術

黃梔子適應性強,易栽易管,加工儲藏方便,經濟效益高,一般造林3~5a後,每666.7平方米鮮果產量可達250~350kg,集約經營的可達600kg以上。

梔子在江西省各地均有種植,以撫州市種植面積最多,至2004年全市種植面積已達1.3萬公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撫州市黃梔子20世紀70年代在各縣還處於野生狀態,80年代開始引種,至今已有十餘年栽培史,現結合多年栽培、管理經驗,將其無公害規範化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自然概況

江西撫州黃梔子栽培地為東經115°40′~117°8′,北緯26°0′~28°14′,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温為17.9℃,極端最高氣温41.5℃,極端最低氣温13℃,無霜期276d,≥10℃的年積温5656.2℃,年降雨量1500~2000mm,日照時數1700.4h。種植區林業用地為紅土壤,成土母巖有花崗巖和第四紀紅粘土,土層深厚,顯酸性。因此,無論是氣候條件,還是土壤條件都十分適宜黃梔子的生長。

2選地與整地

2.1園地選擇

無公害規範化種植生產基地應滿足2個方面的要求:

(1)質量要求:擇地前要對基地的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基地以及周邊環境發生變化時應及時監測。要求生產基地距公路50~100m以外,周圍300m以內無工廠、醫院、金屬開礦區直接或間接污染,灌溉用水無污染。

(2)立地條件:要求選擇土層深厚(50cm以上),質地疏鬆,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陽坡、半陽坡山場。但不能在黏土、重黏土和有積水的立地栽種。

2.2梔園整地

造林前,全面清除園內雜草、灌木、樹樁等物。園地平坡、緩坡較平坦地採取全墾整地;坡度20°以上的山地,採用水平帶或大塊狀整地,並可考慮保留一定面積草帶,以利保持水土。園土墾深25~30cm,按預定栽植株數挖穴,規格為40cm×40cm×30cm。種植前,每穴施鈣鎂磷肥0.5~1.0kg,或複合肥0.5kg;也可穴施30.0~50.0kg腐熟農家廄肥與土混勻作基肥。

3品種選擇及育苗

梔子分大小2個栽培類型,主要是果實大小不同,一般大果梔子的果比小果梔子的果大1/3~2/3左右,大果梔子果大肉厚、產量高,栽培時應選大果為好。

梔子的品種較多,目前江西栽培的品種主要有贛湘1號、贛湘2號、湘梔子18號、秀峯1號和早紅98號等5個品種。

梔子苗木的培育生產上一般以播種育苗為主,也可採取扦插育苗。

3.1播種育苗

(1)種子採集及處理:選擇處於結果盛期的主栽品種,選樹冠寬闊豐滿、呈圓頭形、枝長多呈簇狀、且結果多、果體大的母樹上採種。10月上旬,梔果陸續成熟,先將母樹上的小果、病蟲果摘除,待梔果充分成熟時,採集果大、肉質厚,橙黃色或深紅的鮮果作種子。採集後的處理方法有:一是將鮮果連殼曬至半乾留作種。播前剝開果皮,取出種子,浸泡在清水中24h,揉搓後去掉漂浮在水面的雜物及癟粒,將沉底飽滿種子撈出濾幹水,以備進行種子消毒、催芽和播種;二是鮮果採回後及時剝開果皮把種子取出,清除雜種,將種子放入清水中浸泡2~3h後揉搓,除去漂浮水面的雜物和癟籽,將沉於水底飽滿的種子撈出,晾乾後幹藏,以備播種。

(2)圃地整地: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水肥條件較好,排灌方便的地塊作圃地。一般新圃地採取三犁三耙;老圃地二犁二耙,深翻土壤20~30cm,在最後1次犁前施腐熟廄肥500~1000kg/666.7平方米、過磷酸鈣10~15kg/666.7平方米,均勻撒在圃地,進行犁、耙,使肥料均勻分佈土層中。最後做成高20~25cm,寬1.0~1.2m的苗牀,開好排水溝。

播種前7d可用2.0%的硫酸亞鐵,或0.5%的福爾馬林,或3.0%的生石灰水溶液進行土壤消毒,預防圃地病蟲害的發生。

(3)播種時間和方法:2月下旬~3月中下旬春播育苗最佳,當年生苗木可出圃。也可在9~11月初的秋季前後播種。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消毒和催芽。方法為:將精選種子放入濃度0.5%~1.0%的硫酸銅溶液中浸3~4h,也可將種子放入0.5%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種2h後,撈出種子,用清水沖洗2次,濾幹水,再將種子放入30~35℃温水中浸24h後,取出種子濾幹水即可播種。播種方法有兩種:①撒播:在整好地的苗牀上將苗牀土壓平,用經過細篩的黃心土均勻撒在苗牀表層,厚1.5~2.0cm,用量1500~2000kg/666.7平方米,然後將經過消毒和催芽的種子用細土灰拌勻撒播在黃心土上,播種量2~3kg/666.7平方米,再蓋1層薄土,以不見種子為度,最後用稻草薄薄的、均勻地覆蓋苗牀。晴天要及時對圃地澆水或灌水,保持苗牀濕潤。經30~40d即可出苗。待苗木出齊後,選擇陰天或傍晚揭去覆蓋物。②條播:在整好土的畦上,按行距20~25cm,開溝深3~5cm,用細土灰拌種均勻撒入溝內。播種量2~3kg/666.7平方米,播種後,覆蓋過篩的黃心土,以不見種子為宜,再蓋上1層薄稻草,其餘工作與撒播相同。

3.2苗期管理

(1)水分管理:抓3個關鍵期:一是種子萌芽期或出苗期。這個時期的苗牀土應是不旱、不澇,保持濕潤。二是苗木生長初期(5~6月)。進入梅雨季節後,要及時疏通排水溝,防止苗牀積水。三是苗木速生期(7~9月)。當天氣久晴不雨時,要及時澆水或灌水,確保苗木速生的需要。

(2)肥料管理:圃地施肥應結合鬆土除草和間苗進行。苗木生長初期(5~6月),生長緩慢,對養分需求量不大,可每隔10~15d施1次3.0%腐熟人糞尿。7~9月,苗木生長快,要及時追肥,一般追氮肥2~3次。前期每隔15~20d施5.0%的腐熟的人糞尿或0.2%~0.3%複合肥或尿素。8月後,施用複合肥5~8kg/666.7平方米。9月下旬苗木進入生長後期,停止追施氮肥,補充追施磷、鉀肥2次。一般每隔10~15d噴0.3%~0.5%磷酸二氫鉀溶液1次,促進苗木粗生長和木質化,增強苗木抗寒和越冬能力。

(3)除草間苗管理:在出苗2~3d後要拔草1次,之後每隔10~15d在苗牀行間鬆土除草,苗間小草用手拔除,並結合間苗1次。以後根據生長和密度情況,可分2~3次進行間苗,使苗木均勻分佈,產苗量控制在3萬株/666.7平方米左右。至春節前後,梔苗可出圃造林。

3.3扦插育苗

春季2月下旬~3月上旬和秋季10~11月上旬均可進行扦插育苗。但以春季扦插育苗為好,當年即可出圃。扦插前應對圃地進行細緻整地,施足基肥,使土壤疏鬆,水分充足。插條應選優質高產、無病蟲、生長健壯、結果盛期的母樹,採集1~2a生、粗0.6~1.0cm枝條,去除梢部未木質化的部分,截成15.0~20.0cm長,上端平、下端斜的小段,保留2~3個節位的葉片,按每捆30~50支捆成把。為促進插條生根,用6號生根粉500mg/kg溶液浸泡插條基部10s後取出插條。扦插時,先按株行距10cm×15cm,用小木棒打引孔,將插條斜插入孔內,深度為插條長度的1/2或1/3,用土壓實,讓插條與土壤密接。晴天扦插,隨後要澆、灌透水,以後保持苗牀濕潤。扦插後約經60~70d發芽生根。只要及時除草,加強苗田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一般當年可出圃造林。

4造林技術

秋冬10~11月和次年2~3月是梔子最佳栽植季節。

4.1苗木選擇

大面積營造梔子林,應選用主推栽培品種培育出來的1a生苗。一般要求苗高40~45cm以上,地徑0.4~0.6cm以上,且木質化程度高、主根短而粗、側鬚根發達、苗幹通直、無病蟲和生長健壯的優質苗造林。

4.2栽植方法

栽植最好選陰雨天。種植前,將幼苗適當修剪枝葉,以減少苗木水分消耗,並用磷肥和黃泥漿蘸根。造林密度一般為行距1.5~2.0m,株距1.0~1.5m。植苗前,先把穴整理好,深淺大小依苗根長短而定。栽植時,苗木栽植深度比原土痕深2~3cm,做到將苗扶正,根系舒展,使苗木根系與土密接。若是晴天栽植,要澆足定根水,再蓋1層薄鬆土,以利提高造林成活率。

5撫育管理

5.1補植和中耕

造林當年,應對死苗穴進行補植,確保梔園定植株數。1~3a的幼林,每年除草鬆土撫育2次。第1次4~6月,第2次8~9月,結合施肥進行。鬆土時,注意近蔸淺,遠蔸深。冠內深10~12cm,冠外深15cm以上。也可在梔園初果前套種花生、豆類等矮稈農作物,既能增加梔園短期收入,又可達到撫育幼樹的目的。梔園進入結果期後,每年進行1~2次鬆土除草。

5.2肥料管理

(1)幼樹:每年冬或次年2月前,施複合肥20~25kg/666.7平方米。也可施腐熟農家廄肥或腐熟堆肥1000~1500kg/666.7平方米。在春、夏季每株施複合肥10~15g,為幼樹多發新枝,促進幼樹形成合理樹體結構提供營養條件。

(2)結果樹:每年3月底~4月採取穴施,每株施尿素或碳酸銨15g或施充分腐熟人畜糞水1200kg/666.7平方米,促進發枝和孕蕾。5~6月,梔子開花期,用0.15%硼砂加0.20%磷酸二氫鉀噴葉面。選陰天或傍晚進行,以利梔樹充分吸收,提高植株開花和結果率。6~10月為梔果膨大發育期,7~9月為梔子枝條抽生旺盛期,應在6月下旬和8月上中旬,施用250g/株氮、磷、鉀複合化肥各1次,促果實發育和花芽分化。採果後,施腐熟農家基肥2000kg/666.7平方米,加入硼磷肥(鈣鎂磷肥加0.50%硼砂)100kg,促進恢復樹勢,增強越冬抗寒能力。

5.3水分管理

在幼樹生長期,若夏伏天遇長期乾旱,園土又十分乾燥,至少要澆灌水2~3次,確保幼樹對水分的生理需求。結果樹在花前、花後、果實發育期,除結合施肥外,在伏旱嚴重時,要注意灌足1~2次水,以確保梔果優質高產。

5.4整形與修剪

(1)幼樹整形:幼樹整形在10~11月(秋冬造林)或者次年2~3月(春季造林)造林成活後,在幼樹離地20~25cm處剪截定主幹。至夏梢抽發,每株選3~4個粗壯肥大枝作主枝,注意儘量使其分佈均勻。第2年,夏梢抽發,每個主枝上再培養3~4個副主枝,形成枝條分佈均勻,逐步將樹冠培育成圓頭狀。造林定植2a內,為促進幼樹生長和培養樹冠,對主幹、主枝應抹芽除櫱,剪除下部萌櫱和摘除花芽。第3年可適當留果。梔子在秋季仍有開花,但後期花不能形成成熟果實,在9~10月應摘除花蕾。為方便採收,梔樹高控制在1.5~1.6m。

(2)結果樹修剪:對結果樹應以疏為主,宜在冬季或次年春季發芽前20d進行。修剪時,先抹去根莖部和主幹、主枝以上的萌芽,後疏去冠內枯枝、病蟲、交叉、重疊、密生、下垂、衰老與徒長等枝,使冠內枝條分佈均勻,內疏外密,以利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提高結果率。

5.5病蟲害防治

梔子生長期若管理得當,病蟲發生極少。如發現病蟲時,應以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化學防治應選用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且在採果前30d不施農藥。現介紹幾種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方法:

(1)褐紋斑病:此病危害葉和果。發病嚴重時植株葉片失綠,變黃或褐色,導致葉片脱落,引起早期落果,嚴重影響產量。防治方法:一是加強修剪,燒燬病株、病葉,防止病害蔓延與傳播;二是5月下旬和8月上旬發病前,用1∶1∶100波爾多液或50%甲基託布津1000~1500倍液每隔10d噴1次,連噴2~3次。

(2)梔子卷葉螟:幼蟲危害春、夏、秋梢。如遇蟲口密度高峯期,危害後使翌年花芽萌發減少,產量顯著下降。蟲害發生時,用殺蟲螟桿菌(每g含活孢子100億個以上)100倍液噴霧,或用90%敵百蟲10加倍液噴灑。

(3)梔子尖蟲蛾:幼蟲危害根皮造成腐爛,嚴重時全株死亡。蟲害發生時,可用50%辛硫磷乳劑每100mL藥液兑水50L灌穴,每穴灌0.5kg。

(4)咖啡透翅蛾:幼蟲危害葉片、花蕾。防治方法:一是冬季墾複梔園1次,使蛹暴露表土,被天敵所食或人工捕殺。二是用阿維菌素500~800倍液、殺蟲螟桿菌(每g含活孢子100億個以上)100倍液生物農藥噴霧。也可用90%敵百蟲1000倍液噴灑。

(5)介殼蟲、蚜蟲:該蟲危害枝梢、葉片及主幹。蟲害發生時,用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噴灑

6梔子採收與加工

6.1梔子採收

梔果中含的黃色素是在樹上生長髮育過程中形成的,採收後幾乎不會因後熟而有所增加。因此,梔子採收時間不宜過早。否則,果未全熟,不僅果小,果肉不飽滿,影響產量,而且果內黃色素含量低。梔子遲摘,果過熟,乾燥困難,加工後容易黴爛變色,降低利用價值與價格,也不利於樹體養分積累和樹體安全越冬。一般梔果採收時間在10月上中旬~11月,要成熟1批採摘1批,以果皮由青轉紅呈紅黃色時採收最好。採果宜選晴天露水乾後或午後進行。

6.2梔子加工

梔子採收後分批進行加工,方法是:將除去果炳和雜物的鮮果倒入自制蒸汽鍋爐上燻蒸3min後,將梔果放置乾淨曬場上曝曬2~3d,曬至6~7成幹後,堆放陰涼通風處3d左右,待其內部水分散發,再放到太陽下曬乾。鮮果也可採取烘乾處理,在乾燥過程中,注意輕輕翻動,勿損果皮和防止外幹內濕或烘焦。無論是曬或烘處理鮮果後,均應使果肉堅硬幹燥。

6.3質量標準

加工好的有機黃梔子乾果,產品外觀形態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徑比為3.5∶1.5。果實表面呈紅色或紅黃色,具有6條翅狀縱稜,稜間常有1條明顯的縱脈狀紋,並有分枝;果實外形完整、無殘缺、無病蟲、無機械損傷和無黴變。加工後黃梔子乾果的標準是:水分小於或等於12.0%;鉛含量小於或等於0.069mg/kg;砷含量小於或等於0.390mg/kg;農藥殘留量為零;青果率小於或等於2%;粒度大於或等於85.0%(規格為13~18mm);梔子甙含量1.8%。

6.4包裝、標誌、運輸和儲存

有機黃梔子果在包裝前應清除劣質品及異物,用有塑料薄膜內膽(食用無毒的)的編織袋包裝,封口附合格證。在每件包裝袋外,標明產品名稱、規格、淨含量、產地、批號、生產與包裝日期、生產單位,並附有質量合格的標誌和儲藏指南。運輸梔子成品過程中,應輕裝、輕卸、防雨淋、防破裂;產品運輸工具或容器應清潔、無污染、有較好的通氣性,保持乾燥;不得與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混裝。

梔子成品如不馬上出售,應放置常温、密封、清潔、無污染的倉庫內,不得與潮濕地面直接接觸,也不得與腐蝕品、有毒品混堆,碼放不宜過高。符合以上條件,儲存期為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