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技術 > 種植技術

栽培食用菌的技術,附其病蟲害防治知識

場地選擇:應選擇土質肥沃、疏鬆、排灌方便、未受工礦企業污染的土壤。

選擇菌種:根據當地的氣候特徵選擇適合的栽培種類和品種,要選擇健壯、優質、抗病的菌種。

科學管理:注意原料、菌袋和工具的衞生,科學地調控培養室的温度、濕度、光線和pH值等。

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

栽培食用菌的技術,附其病蟲害防治知識

一、典型品種

山區森林生長的木生菌種類和數量較多,如香菇、木耳、銀耳、猴頭、松口蘑、紅菇和牛肝菌等。在田頭、路邊、草原和草堆上糞、草生菌,有草菇、口蘑等。南方生長多的是高温結實性真菌,高山地區、北方寒冷地區生長多的是低温結實性真菌。

二、場地選擇

應遠離畜禽場、垃圾堆、化工廠和人流多的場所,並且要求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且清潔無污染。室外栽培時,應選擇土質肥沃、疏鬆、排水方便、未受工礦企業污染的土壤。

三、栽培管理

1、選擇菌種:根據當地氣候特徵,選擇合適的栽培種類和品種,不得使用老化或污染的菌種,應選擇健壯、優質、抗病的菌種。

2、精細管理:注意原料、菌袋和工具的衞生。廢料不得堆放在栽培室附近,必須在高温堆肥處理後使用。種植室的新舊菌袋必須分房隔開存放,不得混放,做到嚴格滅菌消毒,預防接種感染和各種繼發感染。每次採菇後應清除栽培料上的菇根、爛菇和地面上掉落的菇體,並及時清理菇房重新消毒。

3、科學育菌:對於不同種類的食用菌,根據其生長髮育條件的要求,科學地調控培養室的温度、濕度、光線和pH值等,並且要適當通風,促進菌絲的健壯生長,防止高温高濕的不利環境,在菌種的選擇、培養料配比、堆料發酵、接種發菌和出菇管理的各個環節都要嚴格檢查,培養健壯的菌絲體和子實體,提高抗病能力。

4、施肥:噴施蛋白腖、酵母膏溶液,可以使菇體肥厚,促進轉潮;噴施腐熟人糞尿,噴完後,可再用清水噴一次;噴施米醋。在平茹生長中後期,用300倍的食用米醋液噴施菇面,收穫前1-3天每天1次,一般增產6%,且色澤更加潔白;噴施培養料浸出液,可以延長出菇高峯期,並使子實體肥厚;噴施葡萄糖、碳酸鈣溶液,有促進菌絲生長的作用。

5、水分管理:菇房應始終保持良好的通風,空氣相對濕度不得超過95%。當自然温度達到16℃時,在畦內灌1次水,以後每天早、中、晚噴一次水。噴水儘量噴到空間和地面,不要噴到子實體上。最好在低温季節噴灑用日光曬過的温水。

6、温度管理:菇棚温度最好控制在10-18℃的温度較低時,白天延長陽光直射的時間,晚上要蓋嚴草簾。當氣温較高時,白天蓋上草簾,晚上則揭開草簾。

7、通風管理:氣温高時,每天打開窗簾換氣2-3小時,低温大風天氣少通風,早晚噴水前後加大通風,菇蕾分化期少通風,菇蕾生長期多通風。

8、光照管理:菇蕾的生長期需要穩定的散射光,每天早晚持續曬1-2小時,增加弱光直射,出菇期切忌強光直射。

四、病蟲害防治

食用菌本身對害蟲的抵抗力弱,一旦發生難以控制。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主要從選用抗病蟲品種、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加強種植管理等多種渠道達到防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