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茯苓栽培管理技術

科普6.1K

【概述】

茯苓栽培管理技術

別名:鬆薯、鬆苓、雲苓、茯苓片、赤苓、茯靈、白茯苓、茯菟等。

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05(Schw.)Wolf]的乾燥菌核供藥後,按切取部位又分茯苓皮、赤茯苓及茯苓片等等。有滲濕、健脾、寧心等功效。主治痰飲、水腫、小便不利、泄瀉、心悸眩暈等症。

主要生長栽培區域:主產於雲南、廣西、福建、安徽、湖北等省區。人工栽培我國已有400多年曆史,現有較多省能大量栽培並投入生產,山東省煙台等地區已引種成功,並投人生產。

【植物形態】

茯苓植株是由菌絲體、菌核、子實體三部分組成的真菌。菌絲體是茯苓的營養器官,幼嫩時呈白色絨毛狀,老弱時為棕褐色,並在菌絲體上產生菌核和子實體。菌核是貯藏器官,也是休眠器官,寄生在松樹等樹木的根部或埋在地下的松樹枝莖等材料上,由菌絲集結而成。形態近圓而多變,大小不一,可由幾十克至幾十千克。新鮮的菌核外皮略皺,黃褐色或淡褐色,皮薄而粗糙,有明顯的瘤狀皺縮。皮裏(同一塊菌核內部)部分呈白色,部分呈暗紅色,也有的在同一塊菌核內部均呈白色,而另一塊均呈淡紅色粉粒狀。切開斷面不平,具顆粒狀稜角,有裂隙。切面有粉性,薄片呈淡灰色水紋。子實體是繁殖器官,無柄,平伏生在菌核表面,厚3~8ram,白色,成熟呈黃白色或淡褐色,管口深2~3mm,不規則形,孔壁薄,邊緣漸變成齒狀。孢子長方形至近圓形,極小,6~8btmX3~4肚m,壁表面平滑,透明無色。

【生物學特性】

茯苓喜温暖、陽光充足、通風乾燥的環境,怕嚴寒。野生於松樹根上,在砍伐下的腐木段上也能生長。茯苓是兼性腐生真菌,其菌絲既依靠侵害活的樹根,又能吸取死樹的營養而生存。喜歡寄生於松樹的根部,依靠其菌絲在樹根和樹幹中蔓延生長,分解、吸收松木的養分、水分作為營養來源。為好氣性真菌,只有在通氣條件良好的情況下,才能很好生長。故喜生長在通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坡地,結苓(菌絲聚結成大型菌核)常在土面下20~30cm的樹根處。

人工種植的茯苓,生長髮育可分兩個階段:

(1)菌絲生長階段:菌絲從樹根或人工段木中吸取營養,同時分泌酶,用來分解和轉化樹根或段木中的有機質,蔓延生長。

(2)菌核階段:菌絲生長到後期,聚結成團,形成菌核,亦稱結苓。結苓的大小與菌種的優劣、營養條件(即宿主情況)、温度、濕度及其他環境條件有密切關係。

茯苓菌絲的生長温度為18~35℃,以25~30℃生長最快且健壯,35℃以上菌絲容易老化,10℃以下其生長十分緩慢,0。C以下處於休眠狀態。子實體則在24.o~26.5℃時發育最迅速,並能產生大量孢子,當空氣相對濕度為70%~80%時,孢子大量散發,可明顯見到“孢子云”現象。在20℃以下,子實體生長受限制,所產生的孢子也不能散發。

對水分的要求,以宿主(樹根、段木)含水量在50%~60%時為最適宜,土壤含水量則以25%~30%為最好。由上可見,茯苓喜温暖、稍乾燥的環境條件。在年平均温度17℃左右,無霜期280天左右的山地,栽培茯苓較為有利,寒冷潮濕的氣候則不利於茯苓生長髮育。另外,土壤酸鹼度以pH5~6為適宜。

茯苓菌核是茯苓的儲藏器官,子實體是繁殖器官,菌絲體是營養器官,它的主要養料來源是松木及木屑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

茯苓接種後,在適宜的温度和濕度條件下,菌絲便迅速向木料上蔓延,一般20~30天,乳白菌絲便可佈滿木料,100~120天便可開始結苓。栽培茯苓,在濕度為25%左右的土壤上生長較好。如濕度低於15%,菌絲生長就受到抑制。水分過多就會被溺死。茯苓結苓後,對水分要求更迫切,如此時遇乾旱,菌核便會龜裂。除加強培土外,應進行噴灑水抗旱。茯苓菌絲生長過程需有足夠空氣,才能結出較大菌核(茯苓)。茯苓在栽培過程中不需要陽光,但是陽光能通過土壤調節温度和濕度,問接影響茯苓的生長。茯苓的營養由菌絲分泌酶將松木中纖維素等物質分解吸收。

【】

1.選地整地

(1)選地:茯苓為好氣性真菌,最怕澇,喜通風向陽環境。以新開墾的坡度為20。~30。的山坡,排水良好、土質疏鬆、土層深厚、含砂多、含泥少的砂土、黃砂土為好。土壤以酸性或弱酸性為宜(即pH一5~6),切忌鹼性土壤。砂礫土、黏土,鹽鹼地、積水潮濕地不宜栽培。培植過茯苓的地5年以內不能再種。最好選用多年來未耕種的半砂半土或砂地。選好地後3~4月問,晴天進行整地,深翻30~40cm,除淨雜草和石塊,苓場周圍要挖好排水溝,以利雨季及時排出水。

(2)備木料:秋末冬初,在松樹休眠階段,選彎曲不成材的松樹伐倒,此時幹得快且不易脱樹皮。伐下的木料進行剝皮留筋,即把圓柱形的松木料,順木將樹皮相間縱剝。剝一條寬皮,不剝的一條皮叫“筋”,俗稱“剝皮留筋”,以利菌絲傳引上料,作引種的傳引路線,“筋”的寬度2.5~3cm。剝皮部位剝到木質部,最好將木質部少颳去一點,便於出油乾燥。將剝皮留筋木料按“井”字形堆起乾燥,第二年春天呈六七成干時,在松木斷口停止排松樹脂,敲着有清脆聲音時鋸料。鋸成長50~80cm的料段,細木料最長不超過90cm,鋸好後按“井”字形堆垛。放於向陽、通風、便於乾燥處。木料必須乾透,才可作為茯苓的寄主材料,供栽培用。不幹透,菌絲不能吸收其養分,影響生長。

2.繁殖方法

(1)選種準備:作繁殖用的菌種,也叫引子。有菌絲引、肉引和木引三種。

1)菌絲引:是以液體培養基人工分離培養的斜面菌種,接人栽培種瓶內培養,當菌絲長滿全瓶時,即可栽培。

2)肉引:是用鮮茯苓,選鮮嫩、皮薄、裏面粉白、漿水足的苓塊切片,直接貼在松木段上。每個鮮茯苓重0.2~lkg左右為好,個小堅硬的及個大鬆泡的都不可做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