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生薑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

科普3.23W
生薑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

1.選種:姜催芽前須進行嚴格選種。選種按肥大、豐滿,皮色光亮標準選擇姜種,嚴格淘汰瘦弱乾癟、肉質變褐及發軟的姜塊。

2.整地與施基肥:生薑根系不發達,在土壤中分佈淺,吸水吸肥能力差,既不耐旱又不耐澇,因而姜田應選擇上層深厚、有機質豐富、保水保肥、能灌能排、呈微酸性反應的肥沃壤土。結合耙地施入大量農家肥,一般畝施優質廄肥5000~8000kg、過磷酸鈣30~50kg。整地整畦按畦寬2.0—2.4m、畦間溝寬40cm、深40—50cm的深溝寬高畦,種生姜4—6行。

3.適期播種:將姜塊水平放在溝內,使幼芽方向保持一致。若東西向溝,姜芽一律向南;南北向溝,則幼芽一律向西。放好姜塊後,用手輕輕按入泥中,使姜芽與土面相平即可。而後隨手扒下部分濕土,蓋住幼芽,以防強光灼傷幼芽。種姜排好後即可覆土,一般要求覆土厚度4~5cm。

4.中耕除草:生薑為淺根性作物,不宜多次中耕,以免傷根。一般在出苗後,結合澆水淺中耕1~2次,鬆土保墒,提高地温,清除雜草。

5.合理澆水:生薑苗期必須澆透底水,通常在出苗達70%左右時開始澆水。澆水之後,需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以防土壤表面板結,影響出苗;幼苗期植株小,生長慢,需水不多,以澆小水為宜,澆水後趁土壤見幹見濕時,進行淺鋤,鬆土保墒;生長旺期,地上部大量發生分枝和新葉,地下部根莖迅速膨大,此期植株生長快,生長量大,需水較多。為滿足旺盛生長對水分的需要,一般每4~6d澆大水1次,經常保持土壤相對濕度75%~85%,有利於產品器官的迅速形成。收穫前3~4d再澆1次水,以便收穫時姜塊上帶潮濕泥土,有利於下窖貯藏。

6.追肥與培土:姜在其不同生長階段,有不同的生長特點和吸肥特點。生薑生長期長,需肥量大,要獲豐產,除施足基肥外,還應分期進行追肥,才可滿足生薑生長對養分的需要。在中等肥力條件下,每畝需施氮25—30kg、磷8—10kg、鉀30—35kg,分別在3次追肥中施用。

(1)幼苗期,通常於苗高30cm左右並具1~2個小分枝時,進行第一次追肥,稱為“小追肥”或“壯苗肥”,每畝可施硫酸銨15~20kg。

(2)立秋前後,是生薑生長的轉折時期,也是吸收養分的轉折期。立秋前後應結合拔除姜草或拆除姜棚進行第二次追肥,又稱“大追肥”或“轉折肥”,這次追肥對促進根莖膨大並獲取高產起重要作用。追肥主要將肥效持久的農家肥與速效化肥結合施用,每畝可施細碎餅肥70~80kg,或腐熟優質廄肥3000kg,另加複合肥硫酸銨15~20kg。在姜苗北側距植株基部大約15cm處開一施肥溝,將肥料施入溝中,使土、肥混合,然後覆土封溝。

(3)9月上旬,當姜苗具6~8個分枝時,也正是根莖迅速膨大時期,可根據植株長勢,酌情進行第三次追肥,稱為“補充肥”。對土壤肥力較差和植株長勢一般的姜田,每畝可施複合肥或硫酸銨20~25kg;對土壤肥力較好、植株生長旺盛的姜田,亦可酌情少施或不施,以免莖葉徒長,影響根莖膨大。

7.病蟲害防治:姜種植過程中病害主要防治姜瘟病。發現姜瘟病要及時拔除中心病株外,併除去周圍0.5m內健株,在病穴內撤石灰,然後用乾淨的無菌土掩埋;發病初期,可施用50%敵克鬆、73%可殺得等殺菌劑灌根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