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山藥人工栽培技術

科普2.96W
山藥人工栽培技術

山藥又名懷山藥,為薯蕷科多年生纏繞草本,以塊根入藥,主產於河南、山西、陝西三省,吉林、遼寧、山東等地亦有栽培。山藥塊根中含皂甙、甘露聚脂、植酸、尿囊素、膽鹼多巴胺、精氨酸、澱粉酶、蛋白質、脂肪、澱粉及碘質等成分,味甘、性平,有健脾止瀉,補肺益腎的功能,用於脾虛久瀉,慢性腸炎、肺虛咳喘、慢性腎炎、糖尿病、遺精、白帶等症。

1.植物學特徵

山藥為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莖長可達2~3m,根直立,肉質肥厚,呈棒形,長達30~35cm,極少分枝,着生許多鬚根,葉對生,葉形多變化,常為心形或箭形,掌狀葉脈6~9對,葉腋間生有氣生塊莖,稱為零餘子,也叫山藥豆、山藥蛋,可供繁殖或食用。花單性,雌雄異株,肉穗花序,雄花直立,雌花序下垂,蒴果,三稜翅狀。種子有闊翅,卵圓形。

2.生物學特性

2.1生長髮育山藥在地温達到13℃以上時才能發芽出苗,以龍頭作種,栽後先生芽後生根;以零餘子做種,先生根後生芽。7月上旬~8月上旬,先於葉腋間生有氣生塊莖。8月中旬~9月下旬地下莖迅速生長髮育,霜降過後,莖葉枯萎,塊根進入休眠期。

2.2生長環境山藥對氣候條件要求不嚴,喜温暖,凡向陽温暖的平原或丘陵地區,均能生長良好。由於山藥是一種深根性植物,因此要求土壤深厚,排水良好,疏鬆肥沃pH值在6.5~7.5的砂質壤土。山藥吸肥力強,需鉀肥較多,一般不宜連作。

3.人工栽培技術

3.1選地整地應選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酸鹼適中的砂質壤土為好。

山藥塊根入土較深,有的可達1m,故土地需深耕,深翻50cm左右,同時施入農家肥3~5t/畝,結合深翻施入,然後耙平(在北方一般採用壟栽)做成大壟。

3.2繁殖方法龍頭繁殖:龍頭也有稱為山藥嘴子,是山藥收穫時根莖的上端部分,是山藥大田生產上主要的繁殖材料,每株山藥每年只生成一個龍頭,龍頭在栽培中逐年變細變長,組織衰老導致產量下降,不能作為繁殖材料,需用零餘子繁殖新的龍頭來更新。零餘子繁殖:零餘子的播種在4月份進行,播前將經過貯藏的零餘子進行粒選,選用肥大飽滿形狀整齊,無損傷和幹僵,外皮發白,內皮轉綠的零餘子,按20~25cm行距開溝條播,株距7~10cm,覆土5~6cm,長成龍頭可供次年春天栽種用。

3.3田間管理搭架引蔓:山藥莖長,纖細脆弱,易被風吹斷,苗高20cm左右即需支架,引蔓纏繞向上生長,支架以人形架較牢固,且通風透通光較好;追肥:山藥上架前後,結合淺中耕澆施壯苗肥,促進根系發展,當山藥藤蔓上半架時,在行間重施1次旺長肥,以促進苗木生長旺盛,夏至前後,山藥重施長薯肥,以促進地下塊根迅速生長;合理排灌:在北方一般前期較乾旱,需注意澆水灌溉。7~8月份進入雨季,要及時排水防澇;整枝控苗:山藥苗上架後,基部如出現側枝,應及時打去,以利於集中養分,增加塊根產量。

3.4病蟲害防治炭疽病為害莖葉,6月中旬至收穫期發生,常造成莖枯、落葉。防治措施:清園燒燬病殘株,減少越冬菌源;用殺菌劑浸泡,消滅病菌;生長期發病可噴施65%代森鋅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褐斑病也叫葉斑病,為害葉片,7月下旬開始發病。防治措施:清潔田園處理殘株病葉及雜草,減少輪作,發病期可用58%瑞毒黴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鏽病為害葉片,6~8月發病,秋季嚴重可用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噴霧,每7天噴1次,連續噴藥3~4次。根腐病屬細菌性病害,5月開始發病,7~8月最盛,可採用輪作或65%代森鋅可濕粉劑500倍液噴灑或灌根。葉蜂是一種山藥專食性害蟲,可用1000倍液95%的敵百蟲進行防治。

4.採收與加工

4.1採收栽種當年10月地上部分枯死時,即可採收,先將支柱連莖蔓一齊拔起,搖落蔓莖上的零餘子,收集從壟的一端開始,依次細心挖出山藥塊根,嚴防挖斷,還應注意龍頭不受損傷。挖後,將作種用的龍頭掰下,分別運回。

4.2加工塊根採收後,應及時加工,洗淨塊莖,泡在水中,用竹刀或玻璃片颳去外皮,切成薄片,曬乾或烘乾即可,烘乾温度以40℃~50℃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