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楊樹菇及其栽培技術

科普3.12W
楊樹菇及其栽培技術

楊樹菇,又名柱狀田頭菇。日本稱其為柳松茸,但與柳鬆菇(又稱柳樹蘑、柳蘑、柳松茸)並非同一品種。楊樹菇是一種集營養、療效於一體的美味食、藥兼用菌。目前在國內少有栽培,價格很高,很有開發的效益潛力和生產前景。

生活條件楊樹菇在人工栽培條件下,約需80天時間才能完成一個生活史,這一點與香菇相仿。營養生產中應以楊樹、榆樹、柳樹等質地較鬆軟的木屑為主;此外,棉籽殼由於營養較豐富、碳氮比合適,也是楊樹菇理想的基質,山東等地區棉籽殼資源豐富,可充分利用。生產中無論採用何種原料,適量添加諸如麥麩、米糠等有機氮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楊樹菇發菌的難度很大。

水分楊樹菇菌絲在基料含水率46%時即生長正常,甚至80%時也可正常生長,一般認為基料含水大有利於出菇且易取得高產,但由於基料通透性等限制,配料時應調含水串在65%左右;發菌階段要求相對空氣濕度70%左右;子實體生長髮育需要90%左右的濕度,達到100%時影響通氣,低於80%時基料易失水乾縮,影響總體產量。

温度儘管楊樹菇菌絲分解能力弱,但其温度抗性卻很強,在零下14℃時不會因受凍而死亡,在40℃高温條件下經4天仍正常存活,這是與其它菇類區別明顯的又一生物特性。其菌絲生長髮育在5~36℃條件下均可,但以26℃為最適宜;其原基分化温度為10~16℃,子實體生長温度一殷為13~25℃,但亦因菌株而異,有的菌株只有13~18℃範圍才能正常生長;因此,有條件的菇農朋友在進行生產前,最好能在當地通過孢子分離或組織分離的途徑取得菌種,這樣,菌種肯定能適應本地的温度環境;如去外地引種,一定要諮詢明確所引菌株的温度特性,並且引回後要進行試驗性栽培,以驗證菌種生產特性,以免因温度型不符合栽培條件而大批投料後致生產受損。

通氣由野生楊樹菇的着生部位及生存場所等生物特性決定,它的需氧量較一般菇類要大得多。一般菌絲生長前段,培養室二氧化碳濃度為0.2%左右,發菌室最好在地面上10釐米處預留對流通風孔,並封裝高密度紗或紗布,使其既通風不止,又防蟲類進人形成危害;原基分化及成菇生長階段,要求二氧化碳濃度O.02%以下,即菇棚內的空氣感覺十分新鮮,菇棚內除近地面處留通風孔外,兩頭均應裝置雙向排氣扇,以確保子實體生長不受影響。

光照楊樹菇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哪怕微弱的光照也可抑制菌絲生長;但原基分化時需約500勒克斯光照條件,成菇生長時需加大至1000勒克斯。楊樹菇子實體生長期間的趨光性非常明顯,實際生產中可利用這一特性,採取套紙筒的方法,可獲得菌蓋小而厚、菌柄長而軟的優質鮮菇產品。

pH值楊樹菇菌絲生長適宜PH值在4~6.5之間。配料可調至7.5~8,經滅菌、發菌後,pH值可自動降至6.5。

栽培技術

配方:

配方一:木屑75公斤,米糠(麥麩也可,但應加大20%的用量)20公斤,豆餅3公斤(或棉籽餅5公斤),白糖、輕質碳酸鈣各1公斤,熟石膏粉0.5公斤。

配方二:棉籽殼75公斤,木屑lO公斤,米糠(或麥麩)10公斤,棉籽餅5公斤,白糖、輕質碳鈣酸各1公斤,熟石膏粉0.5公斤。

配方三:棉籽殼50公斤,木屑30公斤,米糠15公斤,棉籽餅5公斤,白糖、輕質碳酸鈣各l公斤,熟石膏粉0.5公斤。

配方四:棉籽殼30公斤,玉米芯30公斤,木屑20公斤,米糠15公斤。棉籽餅5公斤,白糖、輕質碳酸鈣各l公斤,熟石膏粉0.5公斤。

料袋製作將楊、榆、柳等枯乾、樹枝、樹樁等切片粉碎,顆粒與大型電鋸加工的下腳料相仿,不可過粗,以免基料顆粒間距大、保水性差,菌絲易受損斷裂;也不可過細,導致基料緊實、通透性差而影響發菌效果。將豆餅或棉籽餅粉碎至末狀,連同碳酸鈣、熟石膏粉與主料拌勻後,按料水比1:1.5~1.7備水,糖溶於水中用於拌料。根據楊樹菇產品的去向選擇塑料袋,如用於外銷,應選用稍大些如170xO.05x350規格的,這樣,營養充足,水分有保證,可採收兩潮高品質的鮮菇。如用於內銷或深加工,宜選用小規格的塑料袋,以節省發菌時間,一般140~150xO.05x330即可。一般每袋裝乾料重約300~420克,料袋濕重約500~700克左右。採用一頭出菇方式時,應選用封底袋,袋口套頸圈、塞棉塞為宜;如兩次出菇,則採取兩頭扎口(亦加棉塞)的辦法。如工廠化生產,則宜選用標準聚丙烯瓶作栽培容器,如同金錢菇工廠化生產。這樣易於機械化生產和管理,有着出菇整齊一致、商品質量高等明顯特點。但一般農户栽培時仍宜選用塑料袋、多次採收為好。

楊樹菇栽培是熟料發菌、出菇,生料或半生料均不行。料袋裝好後應及時進行滅菌處理,否則,因其pH值偏低,易招致基料酸敗。尤其夏季生產時,從裝袋至料袋接受lOO℃以上高温滅菌宜在半天之內的時間段,如上午裝袋、下午再滅菌處理,當氣温30℃以上時,料袋肯定酸敗無疑,即便滅菌效果再好,接種後也不會成活的。採用高壓滅菌方式的,0.15MPa2小時即可;常壓滅菌時,100℃以上需維持10小時,且期間不得添加冷水或停火降温而影響滅菌效果。

接種、培養當高壓滅菌器內壓力為零,或測常壓滅菌室內温度80℃以下時,即可取出料袋移入冷卻室。觀測袋內料温28℃以下或常温時,可置於接種箱內接種。一般每標準瓶(750毫升)穀粒種可接30袋左右,兩頭出菇方式的可接15袋左右。接種後迅即移入培養室發菌,室內調控温度24~28℃、相對空氣濕度70%左右,培養室閉光,保持微弱通風或定時通風。

夏季高温季節生產,筆者的意見,是在年初作出生產計劃後,在培養室乃至菇棚周圍春季多多種植一些綠色長蔓型植物,一方面,植物起到淨化環境、遮陰降温、保持覆蓋環境內温濕度的作用,另一方面,綠色植物大量吸進二氧化碳,並排出新鮮氧氣,恰好既為菌袋提供了有利的温、濕度條件,又為發菌和出菇提供了大量氧氣,可謂一舉多得,菇農朋友可在實踐中體會到該建議的優勢所在。

一般經約30天時間,菌絲髮滿全袋,但此時尚未達生理成熟,應繼續培養;該階段應配合温差(5~7℃)、濕差(10%)、光差(200勒克斯)等刺激,經約20天時間,菌絲生理成熟,個別菌袋會有原基分化。此時應打開袋口,實行搔菌處理,方法是用特製的小鈎耙將菌種塊扒出,並將袋口基料層厚約0.2~0.5釐米老菌皮及料扒掉、倒出。搔菌的作用是使全部菌袋的出菇面統一處在一個新的起跑線上,以達到出菇整齊一致、潮次明顯、易於管理、商品質量高等目的,但應準確掌握時機,搔菌過早易招致雜菌污染,過遲則達不到刺激的作用,一般可掌握髮菌50天以內、個別菌袋現出原基、大部分菌袋仍維持原狀態的情況下進行。將袋口料面處理後,即應及時轉入出菇管理了。

出菇管理菇棚建造,以仿冬暖式大棚為佳;但因楊樹菇耐二氧化碳能力特別弱,故一定要在牆體上留足通風孔,可分別於離地面20釐米、離牆頂20釐米,間距2米左右留兩排,通風孔以圓形為好,其直徑大小,可以用廢舊化肥袋裝滿麥草後能剛好堵嚴為宜,既省力又方便。

楊樹菇的栽培,有單頭直立出菇和立體兩頭出菇等方式。前者也可採取架層出菇的方法,棚內設置二層出菇架,連同地面共排入三層菌袋;搔菌後的菌袋,袋口朝上,直立排於菇架上,出菇後可用廢舊報紙等作紙筒套於袋口,以增加菌柄長度及加厚菌蓋,從而提高其商品質量;也可在袋內覆約2釐米厚的處理腐殖土,使成小範圍內覆土、保濕,從而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立體兩頭出菇者,即從地面排起,無間隔,碼高6~8層,排出1米左右為作業道,兩頭出菇即可;如採用套紙筒或套塑料筒料的方法,效果也不錯。

無論採取何種栽培方式,菌袋一經搔菌處理並撐開袋口,即應用雙層以上紗布(或密度較大的蚊帳布)予以全部覆蓋,每天至少3次將紗布噴濕,並保持空氣濕度90%,使其處於穩定的温、濕環境條件下,以利出菇整齊、健壯;套紙筒後亦如此覆蓋,效果也不錯,但不應使用密度大的色布或化纖布,以免造成缺氧或二氧化碳中毒。要點是,現原基後一旦覆蓋紗布,必須較常規生產增加通風次數及時間,每天至少通風3次,具體通風時間根據氣温而定,如氣温偏高時,應以早、晚、夜為主;如遇陰、小雨、大霧、無風天氣,則乾脆掀膜,令其“素面朝天”,效果頗佳;如低温季節,則應以中午前後通風為好,並相應延長時間;通風應掌握儘量不影響棚温,不過大拉大温差,以防幼菇萎蔫、死亡。

在適宜的條件下,自原基分化到採收一般約需10天以上。採收的標準:菌蓋略帶紅色的黃褐色,較香菇要鮮豔的多,呈嫩、鮮狀態,其菌蓋直徑5~10釐米,以5~7釐米居多,肥厚、有光澤、菌膜未破、不開傘;菌柄色白、粗壯、挺拔,直徑0.3~1.2釐米、以0.3~0.8釐米者居多,基部呈淺褐或近白色。當發現出菇面整叢子實體中有2~4株菌膜破裂時,應及時採收、銷售,如屆合同生產,則應根據合同標準採收;採菇時“一刀切”,不可採大留小;採收後及時清理料面,刮除0.2釐米左右料層,根據菌袋失水狀況確定補水與否,然後繼續下潮菇的養菌、催蕾及出菇管理。採用木屑為主栽培時,生物效率一般在70%左右;棉殼、木屑混合料栽培,楊樹菇生物效率可達80%~90%,商品率一般在80%左右。

標籤:栽培技術 楊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