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小麥吸漿蟲的發生及防治技術

科普2.34W
小麥吸漿蟲的發生及防治技術

發生為害特點:毀滅性。小麥吸漿蟲屬雙翅目癭蚊科,以幼蟲危害正在灌漿的麥粒。麥粒中有一頭幼蟲減產25%左右,有2頭幼蟲減產50%左右,有4頭幼蟲可致絕收,因此它又是一個毀滅性害蟲。隱蔽性。小麥吸漿蟲一年中約有11個月在土中(越夏越冬),剩餘一個月完成羽化、產卵孵化幼蟲等世代發育。幼蟲危害期約20天,孵化的幼蟲鑽進正在灌漿的麥粒中隱蔽危害。滯育性,條件不適合不發生,即便是條件適合仍有部分幼蟲不化蛹,因此這就使得土中蟲口密度逐年上升,遇到條件適合的年份易暴發。

監測要點:從3月中、下旬小麥拔節後開始,選當地有代表性麥田,採用(10cm×10cm×20cm)樣方每塊田對角線五點取樣、淘土、檢查、計數。當單樣方有蟲2頭及2頭以上時必需防治。一般採用目測,成蟲期用手輕輕將麥株撥向兩側分開,目測檢查起飛蟲量,當平均捕網10次有成蟲10~25頭時,必需藥劑防治。

防治要點:把握蛹期防治為主,成蟲期防治為輔原則。

防治小麥吸漿蟲要抓住防治關鍵期,即在害蟲的薄弱期用藥。吸漿蟲越冬幼蟲深藏於20釐米左右土中,翌年春季隨氣温升高害蟲上升化蛹,蛹一般存在於地表以下3-5釐米處,蛹期8-12天羽化成蟲,成蟲飛翔力不強,一般在麥株間活動,早晚活動旺盛,成蟲壽命極短約3-5天,幼蟲危害麥粒,老熟後在小麥收穫前彈落地面入土越夏。從整個世代來看,蛹期是最薄弱時期,其次是成蟲期,因此在防治中應遵循蛹期防治為主,成蟲期防治為輔的基本策略。

防治時間1、防治指標:每樣方2頭以上的地塊進行蛹期與成蟲期防治。其它麥區進行成蟲期防治,兼治小麥蚜蟲。

2、防治方法:以蛹期和成蟲期並重為防治原則。(1)、蛹期防治:撒毒土殺蛹。防治時間應掌握在小麥抽穗前3—5天(即4月24—30日)進行,寧早勿晚。使用藥劑:40%毒死蜱乳油500毫升(加適量水)或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2公斤,與20公斤細砂,均勻攪拌,配製成毒土,於下午順麥壟均勻撒施地表(注意不要將毒土撒在葉片上),撒毒土後澆水可提高藥效。(2)、成蟲期防治:田間噴霧。防治時間應掌握在小麥抽穗後揚花前(即5月2—7日)進行,兼治小麥蚜蟲。使用藥劑: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0毫升+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克。一般在早晨9點以前或傍晚5點以後無風天進行防治。噴霧要噴勻打透,有效控制成蟲羣體數量和產卵數量。

注意事項:(1)吸漿蟲的防治時間要求嚴格,錯過關鍵期就達不到防治目的,因此希望廣大麥農抓住時機,適時用藥,打好防治吸漿蟲一仗,確保今年小麥的高產豐收。(2)注意用藥安全,施藥時應採取必要防護措施,以免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