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小麥吸漿蟲的綜合防治技術

科普1.72W
小麥吸漿蟲的綜合防治技術

一、發生特點

小麥吸漿蟲是一種毀滅性害蟲,是危害小麥的主要害蟲。該蟲從幼蟲潛伏在穎殼內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汁液或為害花器,造成秕粒、空殼,輕則減產20%~50%,重則達60%~90%,甚至顆粒無收,對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該蟲蟲體小,為害隱蔽,不易發現,容易錯過防治適期。

近幾年來,由於耕作制度、栽培方式以及小麥品種的變化,小麥吸漿蟲明顯回升,新的發生區不斷出現,發生面積不斷擴大,蟲口密度急劇增加,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形成“老蟲成新蟲,小蟲成大災”的現象,已成為影響小麥高產、優質、高效的障礙因素之一。二、生活史和習性小麥吸漿蟲一年發生一代,越冬幼蟲在土中結繭越夏、越冬,來年3月下旬小麥拔節期,破繭後升至3~10釐米土層內準備化蛹,4月中旬小麥孕穗期,幼蟲陸續在約3釐米的土層中作土室化蛹,4月下旬小麥抽穗期成蟲盛發,揚花灌漿期往往又與幼蟲孵化期相吻合。成蟲羽化當天即可交尾產卵,於傍晚6~9時選擇抽穗而未揚花的麥穗產卵,已揚花的麥穗由於穎殼閉合,很少產卵。這種對小麥生育階段有嚴格選擇的產卵習性,常是構成同一地區田塊和品種間危害有輕重之別的主要原因。幼蟲孵化後從內外穎縫間侵入,貼附於子房或剛灌漿的麥粒上吸食漿液。15~20天發育成熟後,墜入土中,在6~10釐米深處經3~10天結圓繭(休眠體)越夏、越冬。三、影響發生的因素1.氣候條件温度主要影響小麥吸漿蟲發生期的遲早,而雨量或土壤濕度是影響發生數量的主導因素。4月中、下旬的雨量充沛,雨日多,常猖獗發生;降雨少,土壤乾旱對土中幼蟲活動不利,幼蟲可重新結繭休眠,增加來年蟲源數量。2.小麥品種和生育期小麥芒長、多刺、挺直,小穗排列整齊,穎殼厚,內外穎結合緊密或子粒表皮組織較厚的品種,具有明顯的抗性。吸漿蟲成蟲產卵對小麥生育階段也有嚴格的選擇性。凡抽穗整齊,灌漿迅速、抽穗盛期與成蟲盛發期不遇的品種受害輕;反之,則受害重。3.輪作與栽培措施旱作田、小麥連作和小麥與大豆輪作的麥田受害重,水旱輪作的地區受害輕;麥收後翻耕曝曬的麥田,則幼蟲死亡率高;撒播田發生數量比條播田多,受害嚴重。4.土壤與地勢小麥吸漿蟲在壤土麥田比粘土和砂土麥田危害重;通常低地發生比坡地多,陰坡發生又比陽坡多;麥紅吸漿蟲適宜於酸性土壤,而麥黃吸漿蟲適宜於鹼性土壤。5.天敵小麥吸漿蟲卵寄生蜂有寬腹姬小蜂(Tetrastichussp.)、尖腹黑蜂(platygastererrorFitch),寄生率可達75%;幼蟲期天敵有真菌寄生,致其死亡;捕食成蟲的天敵有螞蟻、蜘蛛、薊馬等。四、防治措施小麥吸漿蟲的防治,除採用調整作物佈局,實行輪作倒茬,避免小麥連作,麥茬耕翻曝曬等農業措施外,化學防治措施仍是重要的手段。1.播前土壤處理小麥播種前用毒土處理土壤,可兼治地下害蟲和麥蜘蛛等。每畝用6%林丹粉1.5千克或5%甲基異柳林顆粒劑1.5~2千克或3%辛硫磷顆粒劑1.5~2.5千克,摻細土30千克,拌和均勻後,撒於地表,邊撒邊耕,翻入土中,或耕後撒在壟頭,並隨撒隨耙,可有效防治土壤中的幼蟲。2.幼蟲期防治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小麥拔節期,每畝用5%甲基異柳磷顆粒劑1.5~2千克,3%甲拌磷顆粒劑2~2.5千克,3%辛硫磷顆粒劑1.5~2.5千克,分別拌細土20千克,均勻撒於麥壟間土表,結合鋤地,將毒土混入表層,此期正值小麥吸漿蟲開始上升活動,可大量殺滅幼蟲,並可抑制成蟲羽化。如果施藥後結合灌水或遇降雨,效果更佳。3.蛹期防治蛹期是小麥吸漿蟲防治的最關鍵時期。此期麥株已高,施藥後要設法將麥葉上的藥土彈落至地面。具體方法是:每畝用2.5%撒拌寧2.5千克,均勻拌細土20千克,或每畝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20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加水5千克拌細土25千克,撒入麥田,隨即澆水或搶在雨前施下,能收到良好效果。4.成蟲期防治此期是控制小麥吸漿蟲危害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最難掌握有利防治時期的。因為一家一户種植,小麥品種不同,播期不一,抽穗揚花有早有晚,因此準確測報,是搞好成蟲防治的關鍵。應掌握在小麥抽穗揚花初期,即成蟲出土初期施藥。每畝可選用呲蟲啉10~15克或2.5%溴氰菊醋20~25毫升,或80%敵敵畏乳油、40%氧化樂果乳油100毫升,均勻加水15~20千克,進行低量噴霧。如施藥後25小時內遇雨,要考慮進行補治。以上綜合防治措施的防效可達95%以上。

噴藥時間要避開中午,選擇早晨或傍晚時間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