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楊梅有機栽培技術

科普5.44K
楊梅有機栽培技術

/*Generator:eWebEditor*/

ormal,ormal,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

ion1{page:Section1;}

楊梅是原產我國的亞熱帶果樹,栽培面積佔全世界99%,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各個地區。其中浙江省種植面積、產量均居全國之首,是僅次於柑桔的第二大栽培果樹。楊梅果實營養豐富,富含鈣、鉀、鎂、鋅、硼、鐵等礦質元素,由於主栽品種成熟期多在6月,吳耕民先生稱其為“中國特產的初夏江南珍果”。目前,楊梅栽培管理存在非安全健康環保模式作業問題。生產上營養以農化品,農藥以有機,果實生長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化學品着色、豐果為首選目標。這種栽培方式不僅違反了植物生長規律,增加了果實農藥殘留,降低了果實品質,還對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另外,化肥、農藥大量施用還使樹體免疫力下降,病蟲抗藥性和耐藥性增加,對植物為害加劇。隨着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及人們對果品質量安全要求的不斷提高,生產高產優質的果品。探尋環境友好型的栽培方式已是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有機栽培也叫有機農法,是在不破壞土壤結構的前提下,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並結合其他系列技術對樹體進行改造,增強樹體吸收能力和抵抗能力,是一種安全、高效的栽培模式。2008—2010年連續3年在對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嶼頭鄉、臨海市河頭鎮嶺西村和仙居縣谷坦山等地對主栽楊梅品種東魁、荸薺種採用有機栽培的管理模式進行研究示範,在平衡楊梅樹勢、提高果實品質和防裂果腐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將主要技術方法總結如下。

1、合理施肥,改變肥料配比現狀

目前,在楊梅產地施肥一直存在着誤區,大多數農民以施用三元複合肥為主,其氮磷鉀的比例為15:15:15,這與楊梅的需肥特性嚴重不符。楊梅與菌根共生,生物固氮功能較強,在實際施肥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氮肥的補給,否則不僅易使枝梢徒長,影響結果,而且過量的氮元素在土攘中還會轉化為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從而污染土壤,影響樹體。東魁楊梅需磷量較少,一般6—10毫克/公斤。磷素過多,會影響樹體對鋅、鐵元素的吸收。鉀是楊梅生長髮育過程中重要的礦質元素,生產上為提高果實抗性,要求土壤中的氧化鉀120—250毫克/公斤為宜。根據這個特性,在施肥過程中應遵循少氮、控磷、增鉀的原則。現代農業提倡施用有機肥來代替化肥,尤其是發酵肥料和腐熟農家肥。對於楊梅來説,建議多用焦泥灰、豬欄肥,慎用雞鴨肥。農家肥是鉀肥的重要來源,化學鉀肥是鉀用量的一個補充。使用農家有機肥的果園,一般隔年使用一次化學鉀肥。以試驗為例,其種植楊梅60多株,自2008年起一直施用有機肥,於每年12月每株施用焦泥灰50—75公斤,一年施用一次,連續施用3年後,楊梅長勢良好,產量多,品質優,果實腐爛率與相鄰果園相比降低了47%。

2、調整土壤pH值

適宜楊梅生長的土壤pH值5.5—6.0。找國南佔多為酸性土壤,pH值4.0—4.5左右,因此要採取有效的手段分年調整土壤的pH值。試驗初期採用的方法是施用石灰,但長期大量施用會導致土壤板結,表層上壤pH值增大,但根際部位酸鹼度變化不大,改良效果並不明顯。經反覆試驗,分析解開治等的方法後,進行改良,將腐殖酸和石灰(1:1)混合,不僅可按楊梅本身的營養需求狀況來調整元素配比,還可改良酸性土壤pH值到達適宜標準。一般來説,對於營養均衡的植株,1公斤腐殖酸中加入尿素6.3克、五氧化二磷1克、氧化鉀6.5克、氧化鈣5克、氧化鎂1.4克。每畝果園一般施用腐殖酸1.5公斤+水250公斤+石灰1.5公斤進行澆施,可改善土壤性狀,有的可能需要多次施用。

3、因樹、因時、因地修剪

楊梅修剪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即:根據生長特點,科學培養豐產樹冠;根據品種、樹齡、樹勢確定修剪方法;根據種植海拔調整修剪時間;根據方向、位置制訂修剪原則;根據樹體壽命,長遠規劃修剪。以浙江省為例,一般來説,種植在海拔250米以下的揚梅,修剪時間控制在11—12月;海拔250米以上,時間適當推遲至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下旬,少數為2月上旬。各個品種樹形不同,修剪方法也不相同。東魁樹形直立,頂端優勢明顯,應控梢壓頂,以自然圓頭形和平頭形為主。荸薺種技梢濃密,樹形開張,應適當選留主枝,以自然開心形為主。坡向不同,修剪方法不同,遵循陽密陰疏的原則,陽面多留樹枝、葉片,增大受光面積,增強光合作用;陰面疏除大枝,增強通透性,整個樹形做到層形明顯,透光清晰。保留合適葉果比是楊梅樹勢更新的重要手段,一般東魁楊梅葉果比(35—40):1,荸薺種葉果比(45-50):1,可使樹體合理負載,對減少大小年現象的發生有着重要作用。

4、“計劃生育”,合理結果

楊梅大小年交替結果特性明顯,因此,“以樹定產,以枝定果”非常重要,通常做到“三視原則”,即:視花量樹勢擬定產量,應以花量的1/2做定果結論;視優果預定產量,通常優質果與生物產量比例為1:1.5;視硬核期果實分佈決定產量,在硬核期後3—10天,以計劃商品果的1.2倍左右疏果。根據這三個原則疏花疏果,可合理減輕樹體負擔,減少樹體過量消耗,多結好果、優質果,提高果實商品率。

5、果園生草栽培

生草栽培是現代果園推行的一種土壤管理制度,也是生物覆蓋的好方法。果園行間種草或覆蓋稻草可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強生物互作,培肥土壤,有利於果園生態系統循環。楊梅園可種植白三葉、夏至草、竹葉草和禾本科綠草等,也可自然生草。待草長至30釐米左右時,適當刈剖,覆蓋在樹盤周圍。既減少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變土壤團粒結構,促成根際孔隙形成,提高果實品質。

6、病蟲害防治

楊梅病害主要有褐斑病、赤衣病、根腐病、乾枯病和枝腐病等,蟲害有卷葉峨、松毛蟲、介殼蟲、白蚊和天牛等。有機栽培多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防治病害首先要細緻清潔果園,剷除病原。每年12月對枯枝落葉進行深埋或燒燬處理,修剪的病枝葉要清出果園並集中燒燬。春季萌芽前採用石硫合劑清園,減少病原菌的初侵染源和越冬害蟲基數。生長期要經常摘除病葉病果,防止病害擴展和蔓延。蟲害的生物防治近年來取得很大進展,主要通過釋放性引誘劑干擾昆蟲交配,減少其交配和繁殖機會,從而降低害蟲數量;也可利用天敵和殺蟲燈消滅害蟲。採用有機栽培的果園生物多樣性增加,可以有效減少蟲害發生。

7、有效預防氣象災害

春夏季避雨栽培:楊梅喜濕耐陰,雨水充足,氣候濕潤可使楊梅豐產,延長樹體壽命。在不同物候期,樹體對降雨量要求不同。通常4-5月和6月上旬(海拔高於250米地區一般相應延後10—17天)是幼果形成和發育期,要求晴朗和微風天氣,若雨水過多則春梢瘋長,落果嚴重。以台州市為例,當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3-7月春雨和“梅雨”降水量豐富,夏季台鳳災害頻繁,對楊梅幼果發育極為不利,尤其2010年前期持續乾旱、“梅雨”季節連續低温多雨,造成楊梅採收期普遍延後7—10天;冬季温度比常年同期低2℃以上。這種極端天氣對楊梅當年和次年花芽生長極為不利,當年楊梅腐爛率達60%以上,有的高達8O%以上。因此,避雨栽培在此期尤為重要。試驗中主要採用直接覆膜避雨,雨前將農用薄膜覆在樹冠上部,四角用繩子拉至園地固定點即可,一樹一膜。也可採用地上覆膜形式,此法可有效控制因多雨造成的枝條徒長,減少楊梅落果和腐爛現象,提高果實品質。

預防高温熱害:楊梅忌高温,5-7月果實發育成熟期,若温度超過30℃,會使果實糖分減少,酸增多,品質下降,枝幹也會灼傷枯死。2008—2010年的每年5—7月,嶼頭、臨海和仙居3個試驗點最高温度均在35℃以上,7月還達到40℃以上。對此可以採用地面覆蓋的方法,用雜草、作物秸稈等覆蓋地面;也可在行內覆蓋地膜,不但能防止樹幹灼傷,還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和降低土温,經測定,果園相對濕度可維持在85%左右,地表温度比外界降低3—4℃。同時,用2%—3%生石灰液,或3%—5%草木灰噴灑叫片可有效防止日灼果和裂果。

冬季防凍措施:楊梅是喜温暖又較耐寒的亞熱帶常綠果樹,最適宜年均温15—20℃。冬季日最低氣温低於-9℃,日最高氣温0℃以下,連續3天,樹體嚴重受凍。在3個試驗點採取地膜覆蓋、稻草纏繞或塗白枝幹的方法防凍,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樹體周圍1米範圍內覆蓋地膜可將地温提高3—4℃。在大凍到來之前,用稻草繩纏繞主幹、主枝能有效防止果樹凍害,翌年春季解開草繩集中燒燬,又可消滅束草中的越冬害蟲。11月下旬至12月,楊梅冬剪過後,結合清園對樹幹、主枝刷一層白色保護劑,一方面增強陽光反射能力,減小日夜温差,另一方面可起到消毒作用,殺死樹幹上越冬病菌和蟲卵。白色保護劑用生石灰、硫磺粉、食鹽、食用油和清水配製,比例為100:10:10:1:200。

8、停用多效唑

多效唑是一種植物生長延緩劑,主要作用是抑制新梢營養生長,促發短枝,促進成花。楊梅種植要求高,大小年結果現象明顯,因此生產上施用多效唑來提高產量是目前最普遍的調節結果方法。但過量施用會導致樹體衰弱,果實品質下降。研究結果表明,過量施用多效唑的植株葉片硬度增大,纖維素含量增高,枝條承受力變弱,樹體對肉葱病、裂果病、腐爛病、枯梢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枯枝死樹症的抗性減弱。因此建議正常結果樹不要施用多效唑,非正常結果樹在生命週期內施用一次為宜。

標籤:栽培技術 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