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東魁楊梅種植技術,東魁楊梅栽培技術

科普1.72W
東魁楊梅種植技術,東魁楊梅栽培技術

一、地塊選擇

選擇土層厚,質地疏鬆,偏酸性,屬紅色壤土或黑色壤土,適宜東魁楊梅生長的坡地或緩坡地,開築成梯田、撩壕或魚鱗坑種植。梯面的寬度根據東魁楊梅生長需要,一般是4—6米,坡度較陡,開挖梯田有困難的地方,可開挖魚鱗坑栽種。

二、栽植

1、栽植時期:分春植與秋植。春植在2月上旬至3月下旬;秋植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一般以春植為主。

2、挖穴回填:栽植前1—2月挖塘,塘穴規格長、寬、深均為80釐米,回填時,每塘施入腐熟農家肥15—20㎏,磷肥1㎏作基肥,覆土時熟土在下,生土在上,然後待栽。

3、栽植密度:每畝栽植30—45株,行距為5—7米,株距為4—5米。也可幼樹密植,提早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待後再移植,這樣每畝栽種50—60株。

4、深植及覆土敲實:因接穗部位能自生根,取代了砧木的根,所以苗木要深植到有葉片的部位(即:將苗木的主幹與主枝下端無葉的一截,都埋入土中),可減少太陽曝曬,提高定植成活率。苗木放入定植塘後,使根系向四周舒展,覆蓋泥土,然後用腳踩實,再覆蓋上疏鬆泥土,以使主枝下端有3—5個葉片受掩為度。

5、配置授粉樹:楊梅為雌雄異株,建園時要配置0.1%—1%的雄株作授粉樹使用。

三、管理

1、遮蔭覆蓋:當年新植東魁楊梅根系不發達,易被曬死,應在7—9月高温烈日時期,覆蓋遮蔭網或樹枝遮蔭,進入10月後去除遮蔭物。

2、整形修剪:幼樹整形可以培養成一干三主枝的自然開張型樹冠。定植後,在主幹高60—80釐米處短截,以後選擇3—4個生長健壯,方位分佈均勻的枝條作主枝,各主枝間距15—20釐米,開張角度45°—60°。過長枝要摘心或斷枝,密集、細弱和過旺的分枝適當疏剪,保證樹體骨架堅實,從屬分明,長勢均衡,分枝粗壯,利於側枝形成。進入結果期後,宜輕剪輕放,不進行重剪短截,並剪去枯枝、病蟲枝、衰弱枝、徒長枝,衰弱結果枝羣則可回縮更新,總的要求是,使整個樹冠上下四周枝條分佈均勻,通風透光,具體説,留枝時上部宜稀,下部密緊,主枝和副主枝的結果枝羣,宜上部短小,下部粗長,使內外枝梢健壯,綠葉層厚,初結果時注意疏果。

3、改土培肥:要優質高產,必須適當增施肥料,以有機肥為主,其次鉀肥,控制磷肥。幼樹要注重改良土壤,常年適當中耕深翻,去除樹冠周圍的雜樹根及雜草。隨樹冠增大,逐年擴穴深翻,並施入廄肥和草木灰,培養地力,促進菌根發展。定植2年內,於春、夏、秋梢萌發前,各追肥一次,每次每株為畜糞尿2公斤左右或尿素0.1公斤,加鉀肥0.2公斤兑水澆施,但尿素與鉀肥要分開施。

投產的結果樹,每年施肥二次,即在採果後與春季萌芽前各一次。有條件的可在幼果期增施一次速效肥,根據豐產樹的標準,全年施肥量為(每株):廄肥50公斤、草木灰30—40公斤,磷肥不超過0.3公斤。採果後施肥特別重要,以恢復樹勢,利於花芽分化,為次年豐產優質提供條件,這次施肥量應占全年的60%,春肥約佔40%。

4、病蟲害防治:

(1)褐斑病:葉片上發生紅褐色斑點,形成大量落葉,可於春、夏梢萌發初期,用70%甲基託布津800倍或50%多菌靈1000倍液噴霧防治。

(2)卷葉蛾:發生於5—8月,可用50%殺螟鬆1000倍或20%殺滅菊酯4000倍液防治。

(3)避債蟲和牡蠣蚧,可用40%氧化樂果1000倍或40%速撲殺15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