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問答 > 有問必答

蔬菜如何分級?

問:蔬菜如何分級?蔬菜分級的標準及作用

蔬菜如何分級?

蔬菜怎麼分級?蔬菜作為鮮活農產品,不僅要具備營養、安全等內在品質,而且其新鮮程度、色澤、形狀、潔淨度、病蟲害、機械損傷、整齊度及可利用部分的大小等外觀品質也十分重要。

有人曾做過一個有趣的測試,發現蔬菜作為一種流通商品,具有“近墨者黑,近朱者不赤”的特性。以番茄為例,如果將20%的等外級產品與80%特級的產品混放一起,最終消費者只能勉強認可為三等產品;如果將特級產品和等外級產品各一半混放到一起,最終消費者卻認為是等外品。

菜的外觀品質主要是由品種決定的,但栽培管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特別温度、光照、水、肥、病蟲害等管理不當極易導致外觀品質變差。比如黃瓜的彎瓜、大頭瓜、蜂腰瓜等;番茄的裂果、疤果、多心室果等。當然,產後流通過程中保鮮不當也容易靠造成蔬菜“易容”變醜。

當然,適當的栽培措施也能改善蔬菜產品的外觀品質的。比如採用套袋栽培技術,可以控制黃瓜、西葫蘆的彎瓜率不超過10%。

制定蔬菜等級規格標準(簡稱分級標準),是適應消費多樣化發展趨勢、滿足消費者不同層次需求、確保不同等級蔬菜合理利用,實現蔬菜優質優價,使效益達到最大化的最重要一環。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制定、發佈了幾十種蔬菜分級的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比如番茄、蒜薹、青花菜、大白菜、辣椒、萵筍、豆角、山藥、香菇、芥菜、馬鈴薯等。

無論是國標,還是地標或行標,都是推薦性的,不具強制性。至少在目前,蔬菜產品標準還不適合強制推廣。

不少生產經營比較規範的配送企業、生產基地和專業合作社,都制訂了蔬菜產品的企業標準,當然這些標準主要還是以外觀品質為評價指標。

蔬菜分級標準通常分為等級和規格兩部分。在等級方面,每一種農產品原則上按照形狀、新鮮度、顏色、潔淨度、病蟲害及機械損傷等要求分為特等、一等、二等三個等級(也可以分為一等、二等和三等三個級別)。在規格方面,原則上分為大、中、小三種規格(也可以分為特大、大、中、小、特小五種規格)。

蔬菜分級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一是產品標準化、規格一致,有利於產品包裝、收購、貯藏、運輸及銷售。

二是等級分明,便於按質論價,實現優質優價,達到效益最大化。舉個來自於現實中的例子,同樣是1000公斤的番茄,如果不進行分級就進行銷售,每公斤單價為4元,銷售收入為4000元;如果進行分級後再銷售,可得一級品600公斤、二級品300公斤、三級品100公斤,每公斤單價分別為5元、4元、3元,銷售收入為4500元。即銷售收入增加了500元,增收12.5%。即使扣除人工成本費用,大約還有10%的增收。

三是對於某些可在不同成熟期採收的蔬菜,通過分級可使成熟一致的產品在同一包裝,有利於貯藏保鮮。比如生熟番茄混雜一起,必然是以生催熟,縮短貯運保鮮期。

目前蔬菜產品並不缺少標準,但分級技術並沒有普遍應用,僅在部分配送企業、生產基地和專業合作社使用。究其原因,一是市場倒逼還未到來,當產品分級成為定價的主要依據時(如荷蘭的拍賣行),經營者將被逼分級。二是蔬菜品種多、單品規模小,制約了分級裝備的研發與應用,這也是水果分級比蔬菜更普遍的原因之一。

蔬菜分級需要藉助一定的工具。分級機械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按照重量、大小進行簡單分級,實際上就是按照規格分級;

第二階段是在重量、大小分級的基礎上,採用三維視覺成像技術,可對產品表面顏色、形狀、體積、密度、瑕疵、表皮褶皺、腐爛等指標進行分級,目前主要應用於國內外一些生產規模比較大的產地;

第三階段是在對重量、表面顏色、大小、形狀、體積、密度、瑕疵、表皮褶皺、腐爛等指標進行分級的基礎上,採用了內部品質無損檢測技術,可對產品的糖度、酸度、內部缺陷等生理指標進行分級,目前僅應用於一些生產規模較大、檔次較高的產品。

蔬菜外觀品質通常稱為品相、賣相。對於購買者而言,接受一種蔬菜,始於顏值、合於口味、敬於營養、久於放心、終於品牌,購買慾往往始於對品相的衝動。從這點來説,外觀品質的重要性更甚於其它品質。所以説有時候蔬菜分級是很有必要的。歡迎大家繼續關注本站!

標籤:分級 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