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萵筍菌核病的發病規律是什麼?

科普3.1W
萵筍菌核病的發病規律是什麼?

萵筍菌核病的發生與氣候、管理水平有很大關係,病菌可通過氣流、雨水和農事傳播。萵筍菌核病喜温暖潮濕的環境,在温度20℃,濕度大於80%,有利於該病的發生,當温度高35℃,病害很難發生。地勢低窪易積水的田塊,田間濕度高,發病率也高;種植過密,生長中後期未及時除去基部老葉、病葉、雜草,有利於發病;前茬作物有病菌(萵筍菌核病除危害萵筍外,還可侵染白菜等十字花科、茄子、辣椒、馬鈴薯等蔬菜作物),不注重種子處理、偏施氮肥,容易發病重。

萵筍菌核病的發病規律與氣候條件,管理技術等有關。

主要以菌核隨病殘體遺留在土壤中越冬。潮濕土壤中存活1年左右,乾燥土壤存活3年以上,水中經1個月即腐爛死亡。菌核萌發後產生子囊盤、子囊和子囊孢子。孢子成熟。後借氣流傳播蔓延。初侵染是由子囊孢子萌發後產生芽管,從衰老的或局部壞死的組織中侵入。當該菌獲得更強的侵染能力後,直接侵害健康莖葉。在田間病、健葉經接觸菌絲即傳病。温度。20°C、相對濕度高於85%時發病重。濕度低於70%,病害明顯減輕。此外,密度過大、通風透光條件差、排水不良的低窪地塊、偏施氮肥,連作地發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