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技術 > 種植技術

種大豆菌核病發病規律及防治

大豆菌核病在黑龍江省發生普遍,2001年在饒河縣發病較為嚴重,大豆重茬地發病率3%-30%,美葵茬個別地塊發病率達50%,病害嚴重的地塊甚至絕產。

種大豆菌核病發病規律及防治

1發病原因

1.1氣候條件7月中、下旬連續低温寡照,陰雨天氣較多,温度在18-22攝氏度之間,有利於致病真菌的子囊盤萌發形成子囊孢子,成為初侵染源。

1.2栽培條件其一,茬口條件。在前茬種植美葵的地塊或大豆連續重茬多年的地塊中,菌核在土壤中逐年積累,數量不斷增多,在氣候條件適宜時,就可形成初侵染源,侵染向日葵、茄科類作物和大豆等寄主植物。

其二,品種選擇。通過對大豆菌核病的田間調查發現,不同大豆品種其抗病性有一定差異,如合豐25連作2年的發病率約為8.2%,合豐35連作2年以上發病率為3.3%。

其三,肥料施用。施用氮肥過多的田塊,大豆生長繁茂,田間鬱蔽,通風透光條件差,造成土壤濕度過大,有利於大豆菌核病發生。調查中發現,發病重的地塊一般畝施尿素4-5kg,二銨10-12kg,硫酸鉀3-4kg,大豆株高99-108cm,發病率達43.5%左右。

 2為害症狀

大豆菌核病致病真菌主要侵染大豆莖部,田間植株上部葉片變褐枯死,莖部或分枝產生褐色病斑。濕度高的病斑上生白色絮狀菌絲體,並漸漸形成白色不規則顆粒狀菌絲團,後變灰色,直至最終形成黑色菌核,分散排列在病株莖部內外。後期病斑組織破碎,露出木質部,嚴重的整株死亡。葉片被害時呈暗青色、水漬狀、腐爛、有時有絮狀菌絲。也能侵染豆莢,在莢內、外成菌核,可使莢內種子腐爛、幹皺、無光澤,嚴重時導致莢內不能結粒。

3防治措施

3.1農業措施其一,精選種子。選擇優質、早熟、抗病品種,播種前,將種子過篩以清除混雜於種間的菌核。

其二,深翻。發病嚴重的地塊,實行秋季深翻,將落入田間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層,使病株殘體腐爛死亡。

其三,輪作。與非寄主作物或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

其四,排水與施肥。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田間濕度,適量少施氮肥可減輕發病。

其五,鏟趟。在菌核萌發期鏟趟,能破壞子囊盤,減輕發病。

3.2藥劑防治用4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800-12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於菌核病發病初期葉面噴霧,隔7天補噴1次。在該致病真菌子囊盤萌發盛期,可用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以上方法均有較好的控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