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小菜蛾的為害特點、特徵特性、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科普2.8W
小菜蛾的為害特點、特徵特性、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小菜蛾是油菜最嚴重的蟲害之一,常常導致油菜產量急劇下降,品質變劣,部分地塊甚至出現絕收的現象。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供大家參考。

一、為害特點

小菜蛾屬鱗翅目菜蛾科,又名小青蟲。主要為害油菜、甘藍、紫甘藍、青花菜、花椰菜、白菜、蘿蔔等十字花科植物。以幼蟲啃食葉片、莖枝、花器及角果的表層。油菜苗期,初孵幼蟲半潛葉危害,直接啃食葉肉,二齡以後幼蟲不再潛葉,常常集中在心葉或葉片背面啃食,僅殘留上表皮,形成透明斑塊,三、四齡幼蟲取食葉片造成孔洞和缺刻,嚴重時將葉片沒吃光,僅剩主脈,形成網狀。油菜開花期及角果期,幼蟲危害葉片,花梗及角果和籽粒,常在角果內籽粒吃空。幼蟲二齡以後受到驚嚇,身體扭動或吐絲下墜。

二、形態特徵

1.成蟲

體長6~7mm,翅展12~16mm,前後翅細長,緣毛很長,前後翅緣呈黃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紋,兩翅合攏時呈3個接連的菱形斑,前翅緣毛長並翹起如雞尾,觸角絲狀,褐色有白紋,靜止時向前伸。雌蟲較雄蟲肥大,腹部末端圓筒狀,雄蟲腹末圓錐形,抱握器微張開。

2.卵

橢圓形,稍扁平,長約0.5mm,寬約0.3mm,初產時淡黃色,有光澤,卵殼表面光滑。

3.幼蟲

初孵幼蟲深褐色,後變為綠色。末齡幼蟲體長10~12毫米,紡錘形,體節明顯,腹部第4~5節膨大,雄蟲可見一對睾丸。體上生稀疏長而黑的剛毛。頭部黃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無毛的小點組成兩個“U”字形紋。臀足向後伸超過腹部末端,腹足趾鈎單序缺環。幼蟲較活潑,觸之,則激烈扭動並後退。

4.蛹

長5~8mm,黃綠至灰褐色,外被絲繭極薄如網,兩端通透。

三、生活習性

據調查,小菜蛾在我縣油菜產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1年發生2~3代不等。以幼蟲在7~8月為害最為嚴重。成蟲晝伏夜出,白晝多隱藏在植株叢內,日落後開始活動。有趨光性,以19~23h是撲燈的高峯期。成蟲羽化後很快即能交配,交配的雌蛾當晚即產卵。雌蟲壽命較長,產卵歷期也長,尤其越冬代成蟲產卵期可長於下一代幼蟲期。因此,世代重疊嚴重。每頭雌蟲平均產卵200餘粒,多的可達約600粒。卵散產,偶爾3~5粒在一起,卵期3~11d。幼蟲四齡,幼蟲期12~27d。老熟幼蟲在被害葉片背面或枯葉等處吐絲結繭化蛹,蛹期8~14d。小菜蛾發育最適温度為20~30℃。此蟲喜乾旱條件,潮濕多雨對其發育不利。另外,十字花科蔬菜栽培面積大、連續種植,或管理粗放的地塊發生嚴重。

小菜蛾因發生面積大,為害時間長,體小,食物量少,易躲避敵害,生活週期短,繁殖能力強,世代重疊嚴重,生態適應性及抗藥性強,具備了昆蟲進化的典型特徵,防治難度大,防治效果差,使小菜蛾成為青海油菜產區的優勢害蟲。

四、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小菜蛾寄主範圍較廣,甘藍、紫甘藍、青花菜、花椰菜、白菜、油菜、蘿蔔等十字花科作物的大面積混種是導致青海油菜產區小菜蛾嚴重發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要通過調整作物佈局,減少局部地區寄主作物種類,避免油菜和十子花科蔬菜連作和鄰作。同時,早春小菜蛾活動前,清除地塊、水渠等周圍的雜草,破壞棲息環境,可有效抑制發生量。

2.物理防治

利用小菜蛾成蟲的趨光性,於成蟲初發期夜晚,在油菜田按照單燈控制面積30~40畝,高於田間30cm處懸掛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小菜蛾成蟲,防效可達62%。

3.生物防治

採用細菌殺蟲劑,如BT乳劑600倍液可使小菜蛾幼蟲感病致死。

4.藥劑防治

小菜蛾以幼蟲鑽蛀進行為害,且老齡幼蟲抗藥性強,因此藥劑防治必須抓住卵孵化盛期和二齡幼蟲發生期進行。通過近三年的防治效果調查和農藥篩選試驗結果表明,卵孵化盛期用2.5%功夫乳油2000倍液,20%菊·殺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效果均較好;在二齡幼蟲期畝用80%敵敵畏乳油15ml與10%高效氯氫菊酯40ml混勻後兑水30kg進行噴霧,每7~10d一次,防效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