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銀杏大蠶蛾的形態特徵、危害特點及防治方法

科普1.06W
銀杏大蠶蛾的形態特徵、危害特點及防治方法

銀杏大蠶蛾又名白果蠶或白毛蟲,屬鱗翅目大蠶蛾科。2006年在甘肅康縣首次突發危害核桃林,嚴重影響核桃生長髮育。為此,近年來對該蟲進行了觀察調查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形態特徵

成蟲:雌成蟲體長25~60mm,翅展90~150mm,觸角櫛齒狀;雄成蟲體長25~40mm,翅展90~125mm,觸角羽毛狀。體色灰褐色、黃褐色、橙黃色、紫褐色,體色不一。雄蟲體色較深,前翅中室端部有月牙形透明斑,在翅反面有眼珠形,周圍有白色及暗褐色輪斑;雌蟲後翅中室端有一大眼斑,眼珠黑色,翅反面無珠形。

卵:卵短圓柱形,初產時乳白色,孵化時淺灰色,長2.0~2.5mm,寬約1.2~1.5mm。

幼蟲:初孵幼蟲體長5~8mm,體背為黑色,被黑絨毛;3齡時體上散生白色長毛;6齡時體背呈白色至灰白色;老熟幼蟲體長65~110mm,體色有黑色和綠色兩種。體毛長,多為白色。胸、腹部節各有3對毛瘤,毛瘤的白色長毛中有1~2根長黑色刺毛和4~6根短刺毛,氣門下線的毛瘤周圍呈深黃色。

蛹和繭:蛹紅褐色至橘紅色,呈紡錘狀,長35~50mm,外被厚繭。繭為長橢圓形,黃褐色至黑褐色,絲絡呈網狀,質地堅硬,網眼粗大,網內蛹體清晰可見,繭絲質較柔軟,稀疏的一端是羽化孔。

2生活史

銀杏大蠶蛾在康縣生態環境中一年發生一代,以滯育卵越冬。在川壩區海拔950m左右的地段每年4月上旬開始孵化,6月上旬老熟幼蟲開始結繭化蛹,一般下樹在灌叢的枝葉上,少量在樹上結繭化蛹。8月下旬至9月初開始羽化、交尾、產卵。在海拔1200m以上的溝谷陰濕地段卵孵化期明顯推遲。據觀察,卵多產於中齡以上、樹皮粗糙的植株5.0m以下樹幹或枝叉處,樹齡小,樹皮光滑的植株一般無卵附着。

3危害特點

銀杏大蠶蛾在康縣為突發性食葉害蟲,主要危害核桃樹,其次危害蘋果、梨、李、柳樹、楊樹、槭樹等樹,是一種暴食性害蟲,可造成毀滅性災害。初孵1~3齡幼蟲多以幾十至二三百頭羣集在樹冠下部枝葉的一片葉上食葉危害,可將樹葉食成缺刻、孔洞;3齡以後食量增大,擴散轉移,分散危害;5齡後進入暴食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危害嚴重的植株,幾天之內樹葉被食盡,僅剩樹枝和處在膨大期的核桃青果。該幼蟲有轉主危害特性,在發生嚴重的地段,核桃葉吃光後就近危害楊樹、蘋果樹等。被危害的植株雖能再次發葉,但當年枝條營養不良,木質化程度不高,冬季受凍後枝條幹枯,翌年樹木生長髮育不良,嚴重的枯死。

4防治方法

4.1人工與物理防治

根據卵多產於粗糙樹皮的枝幹和枝叉處的特點,在卵期(11月至翌年4月)可人工刮除卵塊,集中燒燬。根據該蟲1~3齡幼蟲多羣集食葉危害的習性,在卵孵化時(4月上旬至中旬)發動羣眾人工摘除有蟲葉片,集中燒燬或深埋。幼蟲5齡、6齡期常在中午炎熱時下樹到陰涼處停息,此時是人工捕殺幼蟲的有利時機。在結繭化蛹期(6月中旬至9月上旬)發動羣眾人工捕殺老熟幼蟲和人工摘繭,統一集中銷燬。在8月底至9月底利用成蟲有趨光性特點,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效果較好,也可用捕蟲網捕捉成蟲。

4.2保護和利用天敵

銀杏大蠶蛾生活週期長,其天敵較豐富,如寄生卵的有平腹小蜂、赤眼蜂,寄生蛹的有姬小蜂,寄生幼蟲的有追寄蠅,低齡幼蟲常被多種蜘蛛捕食,高齡幼蟲常受多種鳥類捕食。充分利用天敵,可節省人力、財力,減少環境污染。

4.3藥劑防治

由於該幼蟲3齡前蟲體小,危害輕,有羣居習性,3齡後蟲體迅速增大、食量增大,危害加重,加之抗藥性增強,防治難度加大,因此在最佳防治期即幼蟲1~3齡(4月中旬至五月上中旬)時進行集中撲滅是防治的關鍵。應採用無公害農藥進行防治,如:苯氧威1500~3000倍液或阿維菌素3000~5000倍液噴霧,防治效果在98%以上;採用生物防治效果也很好,如用白僵菌、蘇雲金桿菌(Bt)混合粉劑林間撒施;用敵敵畏、敵殺死、天王星、滅掃利等藥劑噴霧可達到控制此蟲的目的。銀杏大蠶蛾每一雌蟲大多產卵200~300粒,飛翔力強,擴散蔓延快,因此在防治時羣防羣治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