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水稻主要病蟲防治技術

科普6.89K
水稻主要病蟲防治技術

植物保護工作一項服務於社會的減災工程,除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外,如何搞好減災工作是農業增產增收上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水稻主要病蟲防治技術作為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稻高產奪豐收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將水稻主要病蟲防治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一、稻飛蝨

1.為害習性:為害我縣水稻的稻飛蝨主要有褐飛蝨和白背飛蝨兩種。褐飛蝨和白背飛蝨都是以成蟲和若蟲羣集稻株基部,刺吸水稻汁液為害。被刺吸後水稻莖稈出現許多褐色斑點,稻莖部變黑褐色。同時,雌蟲產卵在葉鞘組織中,使葉鞘受損出現黃褐色傷痕。受害輕者,下部葉片枯黃,千粒重減少,癟谷率增加;重者,生長受阻,葉黃株矮,甚至出現稈爛而形成稻田成團成片死稈倒伏,造成嚴重減少。

2.發生特點:前期(6-7月)以白背飛蝨為主,後期(8-9月)以褐飛蝨為主。白背飛蝨主害代為第三代和第四代,若蟲高峯期出現在6月中旬和7月中旬,危害高峯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一般以三代重於四代。褐飛蝨主害代為第五代,若蟲高峯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危害高峯期在8月中下旬,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黃塘枯荒”現象。

3.防治時期:在防治上採用前期普治,後期挑治,聯防聯治和分廂打藥的防治策略,即在6月中下旬白背飛蝨小若蟲高峯期,對達到防治指標的稻田進行普治,壓低蟲口基數,後期在8月中下旬挑治褐飛蝨,採取分廂打藥、集中殲滅的辦法。

4.防治指標:田間百叢量1000頭以上。

5.防治方法

①60%殺螟蝨每畝60克兑水60公斤噴霧,可兼治稻縱卷葉螟、螟蟲;②25%撲蝨靈每畝25克兑水60公斤噴霧;③15%葉蟬散每畝125克兑水60公斤噴霧。

二、稻縱卷葉螟

1.為害習性:稻縱卷葉螟又名縱卷葉蟲、刮葉蟲等,除為害水稻外,還為害大麥、小麥、甘蔗、穀子、茭白等作物,以及稗草、狗尾草、馬唐等雜草。以幼蟲為害裟水稻,初孵幼蟲先在心葉、葉鞘內或葉片表面取食葉肉。2齡以後,葉絲縱卷稻葉上、中部,躲在卷葉內取食稻葉上表皮和葉肉,僅留下白色條斑。水稻苗期受害嚴重的稻苗枯死;分櫱期受害,輕者植株縮短,分櫱減少,重則生育期推遲,抽穗不完全;穗期受害,影響正常抽穗結實,癟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導致嚴重減產。

2.發生特點:稻縱卷葉螟在我縣以三代、四代、五代為害,第三代幼蟲發生危害期在6月中下旬,第四代幼蟲發生為害期在7月中旬,以四代重於三代,五代一般不會成災。

3.防治時期:6月中旬防治第三代,7月中旬防治第四代。

4.防治指標:田間每畝幼蟲量達10000頭以上。

5.防治方法

①25%殺蟲雙每畝0.2-0.3公斤兑水60公斤噴霧;②25%甲胺菊酯每畝100毫升兑水60公斤噴霧;③25%甲樂菊酯每畝100毫升兑水60公斤噴霧;④90%殺蟲單每畝40克兑水60公斤噴霧;⑤60%殺螟蝨每畝60克兑水60公斤噴霧,可兼治稻飛蝨、螟蟲。

三、稻稈蠅

1.為害習性:以幼蟲鑽入稻莖為害心葉、生長點和幼穗。苗期受害,抽出的心葉有橢圓形或長條形小洞孔,以後發展為縱裂長條;葉片破碎,夏季高温時,取食時斷時續,被害葉片僅形成細的裂縫,有的只見細小孔洞;生長點被害,則分櫱增多,植株矮化,抽穗延遲;幼穗形成期被害,形成扭曲的短小白穗,或穗型殘缺不全;幼穗期受幼蟲間歇取食,可形成有如雀害狀的部分穗粒枯白,稱“花白穗”。

2.發生特點:稻稈蠅在我縣第一代和第二代為主害代,以二代重於一代,一代發生期在5月中下旬,第二代發生期在7月中下旬,為害造成“白吊吊”。

3.防治時期:在5月中旬和7月中旬。

4.防治指標:水稻被害株率達5%。

5.防治方法

①5%殺蟲雙大粒劑每畝1公斤拌土撒施;②3%米樂爾顆粒劑每畝1公斤拌土撒施;③10%大功臣每畝20克兑水60公斤噴霧。

四、螟蟲

1.為害習性:為害我縣水稻的螟蟲主要有二化螟和三化螟。

(1)二化螟的為害習性:二化螟別名蛀稈蟲、蛀心蟲。除為害水稻外,還為害茭白、玉米、甘蔗、蘆葦和取食其他禾本科雜草。成蟲有趨光和喜歡在葉寬、稈粗及生長嫩綠的稻田產卵。在水稻苗期和分櫱期,卵塊多數產在葉片上;圓稈拔節後大多數產在葉鞘上。初孵幼蟲先侵入葉鞘為害,造成枯鞘,2、3齡開始蛀食稻莖。造成枯心、白穗或蟲傷株。在水稻幼苗期,初孵幼蟲一般分散為害或幾條幼蟲為害一葉鞘,在大苗或孕穗期一般先集中為害,數十條至百餘條集中在一株稻苗上為害,發育到3齡以後才能轉株為害。水稻被幼蟲為害,在水稻分櫱期,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在孕穗、抽穗期造成枯孕穗和白穗;在灌漿乳熟期造成半枯穗和蟲傷株。

(2)三化螟的為害習性:三化螟只為害水稻,初孵蟻螟從卵塊正面或底部咬孔爬出,多數在稻株上爬行咬孔鑽進稻莖內,有一部分吐絲懸掛,隨風飄到附近的稻株,或落入水面游到別的稻株上,咬孔鑽入。在秧田期,蟻螟由秧苗下部從葉鞘的縫隙潛入生活,如無縫隙時,就直接從葉鞘的外面脈間穿孔侵入。幼蟲在秧田期、分櫱期為害,咬斷心葉基部,造成枯心苗,拔斷處有蟲咬痕跡。在孕穗至齊穗前侵害,因穗莖被咬斷,抽穗後稻穗失水,變成白穗。

2.發生特點:為害我縣水稻的二化螟第一代為害期在6月上旬,第二代為害期出現在7月中旬;三化螟以第二代、第三代在低熱壩區發生嚴重,二代為害期在7月下旬,三代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害晚栽中稻或晚稻。

3.防治時期:6月上旬防治一代二化螟,7月中旬防治二代二化螟、二代三化螟,8月下旬防治三代三化螟。

4.防治指標:二化螟為這害株率達5%;三化螟白穗率達1%。

5.防治方法

①25%殺蟲雙每畝0.2-0.3公斤兑水60公斤噴霧;②5%殺蟲又大粒劑每畝1公斤拌土撒施;③60%殺螟蝨每畝60克兑水60公斤噴霧。

五、稻瘟病

1.症狀:水稻從發芽到收穫都可受稻瘟病菌的侵害。根據侵染水稻生育期和部位的不同,又分為苗瘟、葉瘟、葉枕瘟、節瘟、穗瘟、穀粒瘟等。

(1)苗瘟在秧苗3葉期以前發病,多由種子帶菌侵染引起。以旱育秧、薄膜育秧發生較重;發病初期在芽或芽鞘上出現水漬狀斑點,接着芽基變成灰黑色,最後秧苗捲縮枯死。(2)葉瘟在葉片上發病,從秧苗3葉期至本田期的葉片都可發病。由於天氣條件、品種抗病性及生育期的不同,導致病斑的形狀和大小各異。葉瘟又可分為慢性型、急性型、白點型、褐點型等4種類型病斑。

①慢性型是田間最常見到的病斑,其典型病斑呈梭形或紡錘形。病斑分三層,中央是灰白色壞死部,最外層為黃色中毒部,中間是褐色壞死部;病斑兩端各有一條褐色壞死線,這是稻瘟病重要的特徵。

②急性型病斑暗綠色,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背面長滿灰綠色黴層,這種病斑的出現是稻瘟病快速流行的預兆。

③白點型斑點白色,多在感病品種的苗期天氣放晴、土壤乾燥時出現,不產生孢子,當天氣潮濕時,很快轉化為急性型,因此白點型實質是急性型在乾燥條件下的表現。

④褐點型斑點褐色,常侷限在兩條葉脈之間,多發生在抗病品種和老葉片上,一般不產生孢子,無傳病危險。

(3)葉枕瘟發生在葉片與葉鞘的交界處,包括葉茸、葉舌和葉環,初呈淡褐色,以後向葉片基部和葉鞘擴展變成灰褐色,嚴重時使整張葉片枯死。

(4)節瘟在稻節上發病,多發生在穗頸上第1、2節,稻節的一部分或全部變成黑褐色,後期病節幹縮、凹陷、易折斷,造成白色或穀粒不飽滿。

(5)穗瘟和穀粒瘟在穗頸、穗軸、枝梗和穀粒上發病,以穗頸瘟為害最嚴重,發生早而重時常造成白穗;發生遲而輕時造成穀粒不飽滿或秕粒增加,病部初呈暗褐色,然後向上下擴展,逐漸形成水浸狀褪綠病斑,最後變成黑褐色,有的後期呈枯白色。

2.發生特點:秧田苗葉瘟流行期在5月中下旬,大田葉瘟流行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穗頸瘟流行期在8月中下旬。

3.防治時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防治時瘟,8月上旬水稻破口期防治穗瘟。

4.防治指標:水稻分櫱期葉瘟發病率達5%,孕穗期葉瘟發病率達5%或有1%以上劍葉出現急性病斑或葉枕瘟發病率達1%。

5.防治方法

①每畝用20%三環唑1兩+25%多菌靈1兩+噴施寶1支兑水60公斤噴霧防治效果最好;②20%三環唑每畝2兩兑水60公斤噴霧;③25%多菌靈每畝2兩兑水60公斤噴霧;④70%甲基託布津每畝2兩兑水60公斤;⑤施寶靈每畝一支兑水60公斤噴霧。

六、紋枯病

1.症狀:發病期在近水面的葉鞘上出現暗綠色水漬狀小圓斑,似開水燙傷,以後病斑逐漸擴大,匯成雲紋狀斑塊,並長出許多像蛛絲的白色菌絲,侵害鄰近稻株及上部葉片,嚴重時可侵害到頂葉及穗部,在病害發展過程中菌絲不斷集結成白色菌絲團,最後形成褐色菌核。天氣特別潮濕時,病斑上可長出一層白色粉末。

2.發生特點:病害流行期在7月上旬和8月上中旬,以低熱壩區發生重於山區或半山區。

3.防治時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

4.防治指標:水稻分櫱末期至拔節期病叢率達10-15%;孕穗期病叢率達15-20%。

5.防治方法

①井崗黴素每畝1包兑水60公斤;②25%多菌靈每畝2兩兑水60公斤;③5%菌毒青每畝4兩兑水60公斤噴霧。

綜上所述,針對我縣水稻主要病蟲的發生特點,每年只要緊緊抓住“3個15”的防治關鍵時期進行化學防治,基本可以控制病蟲的發生危害,即在6月15日左右,主治分櫱期第三代稻縱卷葉螟,兼治三代白背飛蝨、苗葉瘟;在7月15日左右,主治時瘟、紋枯病、四代白背飛蝨、四代稻縱卷葉螟,兼治二代稻稈蠅;在8月15日左右,主治穗頸瘟,挑治褐飛蝨、五代稻縱卷葉螟,兼治晚稻三化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