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池塘養殖克氏螯蝦過程中的疾病預防與診治

科普3.14W
池塘養殖克氏螯蝦過程中的疾病預防與診治

克氏螯蝦抗病力較強,在自然水域中不易得病,隨着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單產也在不斷提高,養殖密度越來越大,管理不當極易引起疾病的發生,其病害有日益蔓延之勢,尤其是病毒性疾病,至今仍不能有效治療。對待蝦病應立足於無病早防、有病早治、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16字方針。下面是一些克氏螯蝦常見病害的防治方法,以及在養殖過程中的注意點:

一、真菌性疾病

1、黑鰓病

病原與病症:此病主要是由於水質污染嚴重,克氏螯蝦鰓絲受黴菌感染引起。症狀是鰓由肉色變為褐色或深褐色,直至完全變黑,引起鰓萎縮,病蝦往往伏在岸邊不動,最後因呼吸困難而死。

防治方法:①保持飼養水體清潔,溶氧充足,水體定期潑灑一定濃度的生石灰,進行水質調節。②把患病蝦放在每立方水體3%~5%的食鹽中浸洗2次~3次,每次3分鐘~5分鐘;或每立方米水體用亞甲基藍10克溶水全池潑灑。

2、螯蝦瘟疫病

病原與病症:螯蝦瘟疫病的病原是Aphanomyces屬的astaci真菌引起。病症是病蝦的體表有黃色或褐色的斑點,在附肢和眼柄的基部可發現真菌的絲狀體,病原侵入螯蝦體內,攻擊中樞神經系統,並迅速損害運動神經元。病蝦呆滯,活動性大為減弱或活動不正常,極易造成病蝦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保持飼養水體清新,並維持正常的水色和透明度,是防治螯蝦瘟疫病的有效方法。

二、細菌性疾病

1、爛鰓病

病原與病症:病原為絲狀細菌。症狀為細菌附生在病蝦鰓上並大量繁殖,阻塞鰓部的血液流通,妨礙呼吸。嚴重的鰓絲髮黑、黴爛,引起病蝦死亡。

防治方法:①經常清除蝦池中的殘餌、污物,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體環境,保持養殖環境的衞生安全,保持水體中溶氧在每升4毫克以上,避免水質被污染。②用每立方水體0.5克的二氧化氯全池潑灑,可以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2、甲殼潰爛病

病原與病症:此病是由幾丁質分解細菌感染而引起的。感染初期病蝦甲殼局部出現顏色較深的斑點,後斑點邊緣潰爛、出現空洞。嚴重時,出現較大或較多空洞導致病蝦內部感染,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①運輸和投放蝦種時,不要堆壓和損傷蝦體。②飼養期間飼料要投足、投均勻,防止蝦因餌料不足相互爭食或殘殺。③發生此病,用每立方水體15克~20克的茶粕浸泡液全池潑灑。④每667平方米用5千克~6千克的生石灰全池潑灑,或用每立方水體0.5克的二氧化氯全池潑灑,可以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但生石灰與二氧化氯不能同時使用。

3、爛尾病。

病原與病症:由克氏螯蝦受傷、相互殘食或被幾丁質分解細菌感染引起。感染初期病蝦尾部有水泡,邊緣潰爛、壞死或殘缺不全,隨着病情的惡化,潰爛由邊緣向中間發展,嚴重感染時,病蝦整個尾部潰爛掉落。

防治方法:(1)運輸和投放蝦種時,不要堆壓和損傷蝦體。(2)飼養期間飼料要投足、投勻,防止蝦因飼料不足相互爭食或殘殺。(3)發生此病,每立方米水體用茶粕15克~20克浸液全池潑灑;或每667平方米水面用生石灰5千克~6千克溶水全池潑灑。

4、細菌性腸炎病

病原與病症:主要是因為食用了不潔的食物,或消化系統由寄生蟲寄生而受損引發點狀氣單胞菌感染引起。感染初期病蝦食慾減退,繼而不食,向淺水區、岸邊靠近;消化道充血腫脹,有很多淡黃色的黏液,隨着病情的發展,最終會死亡,還會引起其它健康蝦的感染,其來勢較猛,後果比較嚴重。

防治方法:(1)加強飼養管理,使池水呈弱鹼性、溶氧充足,嚴格執行四消四定措施,在夏季加深池水,使水温變化較小。(2)每667平方米水面用生石灰5千克~6千克溶水全池潑灑或每立方水體0.5克的二氧化氯全池潑灑,可以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三、原生動物病

1、纖毛蟲病

病原與症狀:纖毛蟲病的病原體最常見的有聚縮蟲、累枝蟲和鐘形蟲等。纖毛蟲附着在成蝦、幼蝦、幼體和受精卵的體表、附肢、鰓上等,大量附着時,會妨礙蝦的呼吸、游泳、活動、攝食和蜕殼機能,影響生長、發育,尤其在鰓上大量附着時,影響鰓絲的氣體交換,甚至會引起蝦體缺氧而窒息死亡。幼體患病期間,蝦體表面覆蓋一層白色絮狀物,致使幼體活動力減弱,影響幼體的發育變態。該病對幼蝦危害較嚴重,成蝦多在低温時候大量寄生。

防治方法:①徹底清塘,殺滅池中的病原,對該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②用3%~5%的食鹽水浸洗,3天~5天為一個療程。③用四烷基季銨鹽絡合碘(季銨鹽含量為50%)全池潑灑,濃度每升0.3毫克。④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注意蝦池的環境衞生,經常換新水,保持水質清新。

2、聚縮蟲病

病原與病症:病原為聚縮蟲,症狀為克氏螯蝦難以順利脱殼,病蝦往往在脱殼過程中死亡,幼體、成蝦均可發生,對幼蝦危害較嚴重。

防治方法:(1)徹底清塘,殺滅池中的病原體。(2)發生此病可經常大量換水,減少池水中聚縮蟲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