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生及應急補救措施

科普2.55W
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生及應急補救措施

水稻黑條矮縮病是一種以灰飛蝨為介體傳播的病毒病。近年來,該病在各地有愈來愈重的趨勢,嚴重田塊病叢率高達50%~80%,受害田塊減產均在60%左右。一、症狀識別:該病俗稱“矮稻”,主要症狀表現這分櫱增加,葉片短闊、僵直,葉色深綠,葉背的葉脈和莖稈上初蠟白色,後變褐色的短條瘤狀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結實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後的症狀略有差異,苗期發病心葉生長緩慢,葉片短寬、僵直、濃綠,葉脈有不規則蠟白色瘤狀突起,提早枯死;分櫱期發病新生分櫱先顯症,主莖和早期分櫱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縮於葉鞘內;拔節期發病,劍葉短闊,穗頸短縮,結實率低,葉背和莖稈上有短條狀瘤突。嚴重時可導致大面積“矮株”而顆粒無收。

二、發生特點:屬病毒性病害。該病毒可為害水稻、玉米、高粱、稗草等20多種禾本科寄主,病毒在禾本科寄主上越冬,也可在稻飛蝨體內越冬,稻飛蝨是傳毒介體,以灰飛蝨傳播為主,介體一經染毒,終身帶毒,稻飛蝨獲毒的最短時間為30分鐘,1~2天可充分獲毒,病毒在稻飛蝨體內存活期為8~35天,接毒時間僅1分鐘,稻株接毒後潛伏期14~24天,濃綠的秧田發病重,水稻的感病生育期主要在秧田期,以分櫱前的1~4葉期最易感病,移栽到本田後,7~10天即可見病株症狀,15天病矮株已十分搶眼。

三、補救措施1、補救要求:利用雜交水稻自身的分櫱優勢,在重病田及時進行掰櫱補栽處理,即拔出大田已出現的病株,從周邊無病稻叢(株)掰出1半分櫱移栽在拔除病叢(株)留下的空穴裏,然後酌施速效肥,促進稻苗生長,以保證受害田塊仍能得到較好的產量,掰櫱移栽補栽措施操作簡單實用,且效果明顯。

2、掰櫱補栽的時間:掰櫱補栽具有較強的時間彈性,在水稻移栽後30天內進行處理,仍能獲得較好收成,但從增產角度考慮,宜掌握在栽插後15天內完成補栽較為適宜,最遲不超過20天,以保證獲得較高產量。

3、掰櫱補栽後的注意事項

(1)補栽後須及時追施速效肥,以促早分櫱、多分櫱、多成穗;

(2)由於掰櫱處理後稻株抽穗時間拉長,生育期有所延遲,有利於後期其他多種病蟲如螟蟲、細條病等的為害,因此,仍須關注病蟲害的發生動態,加強防治以確保補救措施的成功。水稻發生黑條矮縮病後,及時拔除或踩埋病株,並儘快通過補栽稻株,充分利用水稻自身的補償調節功能,仍可減少因病害而造成的產量損失。實踐證明,作為一項應急補栽措施,水稻掰櫱補栽(叢)是當前矮縮病發生以後最行之有效的農業防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