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草魚“三病”發病規律及防治方法

科普2.64W
草魚“三病”發病規律及防治方法

草魚“三病”是指草魚細菌性爛鰓、細菌性腸炎以及赤皮病這三種病。這三種病是草魚的主要暴發性疾病,各種規格的草魚都可發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居草魚疾病之首,其發病規律、診斷要點以及防治方法為:

一、病原

草魚細菌性爛鰓、細菌性腸炎、赤皮病的病原分別是柱狀嗜纖維菌、腸型點狀氣單胞菌和熒光假單胞菌,它們均屬革蘭氏陰性菌。二、流行規律

1.流行時間:草魚“三病”的流行季節在4-10月份,其中有兩個發病高峯,4-6月份主要危害1-2齡草魚,8-10月份危害當年草魚魚種。2.流行水温:草魚“三病”一般在水温18℃以上開始流行,水温25℃-30℃時為流行高峯期。3.環境條件:引起草魚“三病”的三種病原菌均為條件致病菌,在池水和池底淤泥中大量存在。當水質和魚體健康狀況良好時它們不能形成優勢種羣,不能感染魚類,引發魚病。當大量投喂劣質餌料,水質惡化或其他原因導致魚體抵抗力下降時,它們便大量繁殖,侵入魚體,從而引發疾病。病原菌可隨病魚的糞便或屍體大量排到水中,污染餌料,在經口感染其他魚,從而形成草魚“三病”的大規模暴發。三、主要症狀

病魚無力地離羣獨遊,頭部發黑,鰓蓋有半透明小孔,嚴重時鰓蓋爛穿,鰓絲腫脹充血發炎,腐爛帶有淤泥,腹部充血發紅,鱗片鬆動脱落,肛門紅腫突出,輕壓腹部有黃色粘液流出,解剖可見腸內無食物,腸壁充血發炎成紫紅色,肝臟土黃色。四、病因分析

草魚“三病”的第一次發病高峯在4-6月份,這時正值春夏之交,白天氣温高於水温,隨着氣温的上升,表層水温逐漸上升,密度逐漸下降;晚上氣温低於水温,隨着氣温逐漸下降,表層水温也逐漸下降,密度逐漸增大,導致表層水體密度大於底層水體,從而引起上下水體的對流,底部淤泥中的大量病原菌被帶到整個水體,增加了養殖魚類與病原菌接觸的機會,最後導致魚病的發生。草魚“三病”的第二次發病高峯在8-10月份,正值夏秋之交,水温和氣温的變化情況與春夏之交時一樣,所以同樣會造成水體的對流,引起魚病的發生。此外這時經過幾個月的養殖,池底積累了大量的殘渣剩餌和死亡生物及魚類的殘骸,水質也嚴重惡化,也容易造成病原菌在水體中的大量繁殖,最後引發魚病。五、防治措施1.做好池塘環衞工作,保持良好養殖環境一般認為在5-10釐米的池塘表層淤泥中,各種致病菌的數量約為整個養殖水體的50%,因此在放養魚苗魚種前,清除池塘中過多的淤泥,除去各種病原附着滋生的基礎,是有效預防草魚“三病”的前提條件。對於池塘環境條件,尤其是底質的改善,還可以採取在池塘中施放生石灰的方法。生石灰不僅能疏鬆淤泥,改善池底通氣條件,加速有機物的分解,減少氨氮與亞硝酸鹽的生成和積累,而且還可以殺滅淤泥中的病原菌及其芽孢,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常用的方法是放養前採用生石灰清塘(50-100千克/畝),以及養殖過程中與發病季節定期潑灑生石灰(15-20千克/畝·米,1-2次/月)。2.加強飼養管理,及早發現病情2.1合理混養,科學密養合理的混養、科學地密養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措施之一。在密養的情況下,特別是高密度放養的水體,由於大量的投餌施肥,每天都有很多殘渣剩餌和排泄物在池底積累,魚類很容易感染各種疾病而造成大量死亡,因此密養講求的是不超過池塘容納量情況下的科學密養,而不是以盲目追求產量的密養。在密養情況下,必須加強防病措施,勤於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2.2科學投餌、施肥投餌、施肥是貫穿整個養魚過程的重要管理措施。投餌雖然是以促長為目的,但是餌料的質量與投喂的方法也是與魚病的發生有着密切的關係的。因此在生產過程中一定要選擇營養全面無黴變、適口性好,並定期添加防病藥物的優質飼料,按照“四定”的方法進行科學投喂。施肥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水體中的浮游生物,以維持良好的水質,但是施肥不當,也會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導致水質敗壞,引發魚病,因此進行施肥養魚時,應遵循“少量多次”“少施勤施”的原則,在養殖旺季,少施有機肥,多施無機肥,根據“四看”(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魚情),合理施肥。3.藥物防治草魚“三病”可防不可治,在養殖過程中,必須定期採用外消內服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全面預防。具體方法是每15-20天全池潑灑一次消毒劑,如強效殺滅海因、百毒消、通滅殺等進行水體消毒,殺滅水體中的病原菌,同時在飼料中拌入5‰的四黃粉微粉劑或2‰-4‰的腸鰓靈,連續投喂一療程(5-7天)殺滅魚體內的病原菌。發病後,則應及時採用強效殺滅海因或百毒消進行水體消毒2-3次,每隔一天一次,同時用腸鰓靈拌餌投喂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