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玉米棉鈴蟲的發病原因及條件?

科普3.09W
玉米棉鈴蟲的發病原因及條件?

棉鈴蟲在華南地區每年發生6代,以蛹在寄主根際附近土中越冬,翌年春季陸續羽化併產卵。第1代多在番茄、豌豆等作物上為害。第2代以後在田間有世代重疊現象。成蟲白天棲息在葉背或廕庇處,黃昏開始活動,吸取植物花蜜作補充營養,飛翔力強,有趨光性,產卵時有強烈的趨嫩性。卵散產在寄主嫩葉、果柄等處,每雌一般產卵900多粒,最多可達5000餘粒。初孵幼蟲當天棲息在葉背不食不動,第2天轉移到生長點,但為害還不明顯,第3天變為2齡,開始蛀食花朵、嫩枝、嫩蕾、果實,可轉株為害,每幼蟲可鑽蛀3~5個果實。4齡以後是暴食階段。老熟幼蟲入土5~15釐米深處作土室化蛹。

原因可能是近年在一些地區進行栽培改制、複種面積擴大,有加重危害玉米。

玉米棉鈴蟲喜中温高濕,各蟲態發育適温度為25~28℃,乾旱少雨天氣有利於棉鈴蟲的發生,尤其是6月~8月份熱量多、氣温高,特別利於棉鈴蟲的孵化與發育,促使棉鈴蟲的繁殖力和生存力都提高,棉鈴蟲嚴重發生;北方濕度對棉鈴蟲影響更為明顯,相對濕度70%以上為害嚴重。此外,冬季氣候變暖,也有利於棉鈴蟲的越冬,增大來年危害基數。成蟲黑燈誘殺,中耕滅蛹,藥劑防治等。

近幾年棉花面積減少,棉鈴蟲危害玉米較多。

棉鈴蟲是蟲不是病,要搞清楚。

棉鈴蟲產卵量大,易在生長旺盛的棉田產卵,幼蟲鑽蕾鈴中為害,引起脱落,導致影響產量等。

玉米在穗期發生粘蟲危害,應選擇抗病品種。

棉鈴蟲一年發生3代,有些年發生4代,第1代卵高峯期在6月上旬,主要在蔬菜、玉米上。第2代卵高峯期在7月上旬,主要產在玉米、棉花、番茄、西葫蘆等作物上。第3代卵高峯期在8月,主要產在玉米、棉花、晚番茄等作物上。棉鈴蟲在棉花上產卵,主要在幼嫩枝頭和花蕾、苞葉上。當氣温25~28℃,相對濕度在70%以上,有利於棉鈴蟲大發生。氣温的變化可直接影響第1代棉鈴蟲羽化的早晚和產卵動態。氣温連續幾天(4~5d)20℃以上時,成蟲開始產卵。

棉鈴蟲喜歡高温高濕環境,易繁殖產卵。

棉鈴蟲的初孵幼蟲取食卵殼,第2天開始為害生長點和取食嫩葉。2齡後開始蛀食幼蕾。3~4齡幼蟲主要為害蕾和花,引起落蕾。5~6齡進入暴食期,多為害青鈴、大蕾或花朵。幼蟲有轉株為害習性,轉移時間多在9時及傍晚17時左右。3齡要以上幼蟲有自相殘殺習性。老熟幼蟲一般在入土化蛹前數小時停止取食,從植株上滾落地面,多在落地處尋找疏鬆乾燥的土壤鑽入。幼蟲歷期在25~30℃時,17~22天。老熟幼蟲在3~9cm處的表土層築土室化蛹。幼蟲發育最適温度為25~28℃,相對濕度75%~90%。蛹發育歷期20℃時為28天,25℃時18天,28℃時13.6天,30℃時9.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