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姜的栽培管理技術

科普4.44K

(1)分次追肥。一般追肥2~3次,前輕後重。第一次追肥在生薑出苗後進行,每畝用腐熟的糞肥500千克,加水5~6倍澆施;或用尿素10千克,配成0.5%~1%的稀肥液澆施,促苗生長。第二次追肥在收娘姜時進行,施肥量比第一次增加30%~50%,仍以氮肥為主,施時如雨水較多,可在距植株10~12釐米處開穴,將肥料點施蓋土。如姜田基肥充足,植株生長旺盛,表現無脱力現象,這次追肥可以不施或少施,以免引起植株徒長。第三次追肥在初秋天氣轉涼,拆去姜田的蔭棚或遮蔭草後立即進行。這次肥料主要是促進姜的分枝和膨大,要適當重施,並要氮、磷、鉀配合,一般畝施尿素20~25千克,硫酸鉀20~25千克、過磷酸鈣10~15千克,均勻撒施種植行上,並結合進行培土。

姜的栽培管理技術

(2)中耕培土。生薑生長期間要多次中耕除草和培土。前期每隔10~15天進行1次淺鋤,多在雨後進行,保持土壤墒情,防止板結。到株高達40~50釐米時,開始培土,將行間的土培向種植溝。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夏季多雨,應結合培土將畦溝深挖到30釐米,並把挖出的土壤均勻放置在行間。待初秋天氣轉涼,拆去蔭棚或遮蔭草時,結合追肥,再進行1次培土,將原來的種植溝培成壟,壟高10~12釐米,寬20釐米左右。培土可防止新形成的姜塊外露,促成塊大、皮薄、肉嫩,是爭取優質高產的必要措施。

(3)灌溉排水。種植後保持土壤較幹,以利土温的回升。但如久旱不雨,影響出苗,也要適量澆水。出苗以後,保持畦面乾乾濕濕,不宜多澆。雨季來臨,要及時清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使根不受澇而免遭腐爛。拆去蔭棚或遮蔭草以後,正是姜株分枝和姜塊膨大時期,要在早晚勤澆涼水,促進分枝和膨大。收藏前1個月左右停止澆水,促使姜塊老熟。

(4)遮蔭防暑。人夏以後,在當地氣温達25℃以上時,在姜田中搭蔭棚或插草遮蔭防熱。入秋以後,氣温降到25℃以下,及時拆除遮蔭物,以增強光合作用和同化養分的積累。長江流域多在6月上、中旬遮蔭,8月下旬至9月初拆除。搭蔭棚即在姜田畦面上用細竹或樹枝、蘆竹等搭1~1.1米高的平棚架,頂上夾放稻草稈或油菜秸稈等,稀疏排放,約遮去一半陽光;亦可用灰色遮陽網代替秸稈覆蓋。插遮蔭草可在姜行的南側、距植株12~15釐米處開小溝,插入穀草或短蘆葦等,交互編成花籬狀,直立或稍向北傾斜,為植株遮去一半陽光。

標籤:栽培 技術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