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燈籠樹的繁殖方式以及病蟲害防治

科普9.24K
燈籠樹的繁殖方式以及病蟲害防治

燈籠樹是一種杜鵑花科的落葉灌木。生長在我國中部一帶。它只有2-6米高。每當夏日,在它的枝端兩側掛着十幾朵肉紅色的鐘形花朵,所以又稱作吊鐘花。燈籠樹的果實在十月裏成熟,橢圓形,棕色。

有趣的是,它的果梗完全向下垂着,而先端彎曲向上,因此結的果實卻是直立的。遠遠望去,彷彿樹枝上舉滿了一個個的小燈籠,因此而得名。燈籠樹不僅花果美麗,而且葉子入秋後變為濃紅,不似楓葉,勝似楓葉,因此是極有前途的園林觀賞樹木。

形態特徵:燈籠樹的花多數組成傘形花序狀總狀花序;花極纖細,長2.5—4釐米,無毛;花下垂;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長約2.5毫米,有緣毛;花冠闊鐘形,長寬各1釐米,肉紅色,口部5淺裂;

雄蕊10枚,着生於花冠基部,花絲長4.5毫米,中部以下膨大,被微柔毛,花葯2裂,長1.5毫米,芒長約1毫米;子房球形,具5縱紋,疏被白色短毛,花柱長約5.5毫米,被疏微毛。

燈籠樹的蒴果卵圓形,直徑6—9(--8)毫米,室背開裂為5果瓣,果爿長約6毫米,寬約3.2毫米,果爿中間具微縱槽。種子長約6毫米,微有光澤,具皺紋,有翅,每室有種子多數,種子着生於中軸之上部。

燈籠樹的花期5月,果期6—10月。遠遠望去,彷彿樹枝上舉滿了一個個的小燈籠,故名燈籠樹。燈籠樹不僅花果美麗,而且葉子入秋後變為濃紅,勝似楓葉,是極有觀賞價值的樹木。

生長習性:燈籠樹是一種陽性樹種,喜光、稍耐半陰;耐寒(黃山欒較差);耐乾旱和瘠薄,也耐低濕、鹽鹼地及短期澇害。深根性,根強健,萌櫱力強,生長中速,幼時較緩,以後漸快,適生性廣。

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微酸及鹼性土壤上都能生長,較喜歡生長於石灰質土壤中。抗風能力較強,可抗零下25℃低温,對粉塵、二氧化硫和臭氧均有較強的抗性。病蟲害少,栽培管理容易。

燈籠樹的繁殖方式:燈籠樹以播種繁殖為主,分櫱或根插亦可,秋季果熟時採收,及時晾曬去殼。因種皮堅硬不易透水,如不經處理,第二年春播常不發芽,故秋季去殼播種,可用濕沙層積處理後春播。一般採用壟播,壠距60-70cm,因種子出苗率低,故用種量大,播種量30-40kg/畝。

燈籠樹的病害防治

流膠病此病主要發生於樹幹和主枝,枝條上也可發生。發病初期,病部稍腫脹,呈暗褐色,表面濕潤,後病部凹陷裂開,溢出淡黃色半透明的柔軟膠塊,最後變成琥珀狀硬質膠塊,表面光滑發亮。樹木生長衰弱,發生嚴重時可引起部分枝條幹枯。

該病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大致可分為生理性流膠,如凍害、日灼,機械損傷造成的傷口,蟲害造成的傷口等;還有侵染性流膠,細菌、真菌都可引起流膠,目前致病病菌尚不清楚。

防治措施:刮疤塗藥。用刀片刮除枝幹上的膠狀物,然後用梳理劑和藥劑塗抹傷口。加強管理,冬季注意防寒、防凍,可塗白或塗梳理劑。夏季注意防日灼,及時防治枝幹病蟲害,儘量避免機械損傷。在早春萌動前噴石硫合劑,每10天噴1次,連噴兩次,以殺死越冬病菌。發病期噴百菌清或多菌靈800至1000倍液。

欒樹蚜蟲欒樹蚜蟲為同翅目、蚜科,是欒樹的一種主要害蟲,主要危害欒樹的嫩梢、嫩芽、嫩葉,嚴重時嫩枝佈滿蟲體,影響枝條生長,造成樹勢衰弱,甚至死亡。發生規律:一年數代,以卵在芽縫、樹皮裂縫處過冬。

次年4月上旬欒樹剛發芽時,過冬卵孵化為若蚜,此時多棲息在芽縫處,與樹芽顏色相似。4月中旬無翅雌蚜形成,開始胎生小蚜蟲;4月下旬出現大量有翅蚜,進行遷飛擴散,蟲口大增;4月下旬至5月份危害最嚴重,枝條嫩梢,嫩葉佈滿蟲體。

吸食樹木養分,受害枝梢彎曲,葉片捲縮,樹枝、樹幹、地面都灑下許多蟲尿,既影響樹木生長,又影響環境衞生;6月中旬後,蟲量逐漸減少;至10月中下旬有翅蚜遷回欒樹,並大量胎生小蚜蟲,危害一段時間後,產生有翅胎生雄蚜和無翅胎生雌蚜,交尾後產卵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