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花生控制下針栽培法

科普1.76W
花生控制下針栽培法

控制下針(AnM)栽培法是我國著名花生專家、萊陽農學院教授沈毓駿研究發明的一項花生栽培新技術。該技術是通過控制花生下胚軸的曝光時間和植株基部的大氣濕度,促進內源激素乙烯的產生,從而控制下胚軸的伸長和果針的入土時間,減少過熟果和空秕果,達到果多果飽、優質高產之目的。經在山東、河北、遼寧、四川等省大面積示範、推廣,採用控制下針栽培法種植的花生,出苗齊,生長壯,第一對側技發育快,下針集中,結果整齊,成熟一致,一般增產20%左右,高者可達35%以上,而且省工省力,適於機械化操作,是花生栽培技術上的一項重大突破。其技術要點:

A環節主要是通過培土,引升子葉節,使其露出地面(或地膜),以便控制早期花下針。採用露地栽培的花生,播種後改扶平頂為尖形頂(其橫斷面很像一個大寫字母"A");平地播種時,則在播種後將播行扶成尖形頂的粗壟。壟頂距種子約為8釐米,在下胚軸長約3~4釐米時(一般在播後10天左右),撤去壟頂上的浮土,僅在子葉上面保留1釐米厚的薄土層。撤土時可用鐵筢子背或立着手掌進行,熟練後也可使用其它器具。撤土的具體時間,最好在下午3~4時,此時,由於芽苗在土內尚未曝光,下胚軸繼續伸,一般到第二天清晨子葉節即可升出地面(出苗前的撤土實際取代了常規栽培中出苗後的清棵)。平播的細沙地,在花生出苗頂土出現細小裂縫時,以鋤推抹播行,彌合裂縫,防止芽苗過早曝光,也能起到引升子葉節位作用;個別已短時曝光的芽苗,彌合裂縫後重又處於黑暗環境,下胚軸在一定範圍內仍能恢得伸長,繼續升高子葉節位。採用地膜覆蓋栽培的花生,改常規栽培中的起壟築畦覆膜為平地覆膜成畦,播種後在地膜表面的播種穴上,覆以5釐米高的錐形土堆,以延遲芽苗曝光時間,促使胚莖繼續伸長,待子葉節自行升出膜面後,再把小土堆撤回畦溝內;若在子葉節升出膜面前遇雨而使土堆結塊,應及時採取措施,消除土堆上的裂縫,防止芽苗過早曝光。花生出苗後,只要田間基本無草,表土也不板結,一般不進行中耕;需要中耕時,可採用退行深鋤壟溝的辦法,鋤只前拉不推抹,更不能破壟,以利側根深扎。出苗不全的地塊,可就近移苗補栽。移栽時開深穴,並使移栽苗的子葉節高出地面,然後填細土至下胚軸長度的一半,澆兩遍水,水滲下後再填土封穴,一般經5天左右即可緩苗,比補種效果好。n環節主要是控制下針。在花生初花期,通過中耕,將壟兩側的土鋤向行間,使壟形成"n"狀窄埂;即使行間的土高於壟行,也要使花生行變成窄埂狀。這樣,有利於通風散濕,降低植株基部空間的大氣濕度,同時加大果針與地表的距離,從而是減慢果針的伸長速度,達到控制早期花下針結實的目的。n環節形成的窄埂,一般高度為5釐米左右,頂寬約6~7釐米。平作花生實施n環節時,可把株行鋤成"W"形使植株位於"W"字形的中峯,行間變成高而窄的土壟。覆膜栽培的花生,通過A環節的引升作用,子葉節升出膜面後,在膜面温度高、風速較大、大氣温度較低的環境中,早期花針的下扎已經受到控制,故生產上一般不再實施n環節。

M環節主要是通過扶壟,解除對下針的控制。北方春花生一般在6月底或7日初(即收穫前80天左右)實施M環節。實施方法是,用帶草環的、鋤板銷小些的大鋤,先打破錶土板結層,然後在壟行中間深鋤猛拉,帶土扶壟,使花生行自然形成既胖且陡、頂寬不少於20釐米的凹(M)形壟;土壤肥力低的地塊,扶壟前可先向n狀窄埂的植株下面每畝撒施尿素2.5公斤,優質過磷酸鈣10公斤,以促進植株的生長髮育。花生封壟時,再劃鋤壟溝,使壟體增高、加厚,以利抗旱排澇和促進莢果發育。

另據研究,花生果針入土後,結果層的土壤水分若低於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入土果針先端的子房則不能發育成莢果。因此,生產上為創造一個好的墒情條件,常常適當推遲解除控制的時間。山東省一般在7月5日前後,在降雨或灌溉後適時進行。

覆膜花生實施M環節的方法是,於下針盛期(北方春花生大體在7月中旬),在植株基部,直徑約為20釐米的膜面上,撒一層1釐米厚的細土,以助針入膜,增加結果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