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項目 > 種植

膜莢黃芪與蒙古黃芪的區別

種植2.85W

我們都知道黃芪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黃芪的種類都很多,對人體的很多疾病都有非常好的療效,但是不同的黃芪它的植物形態和功效作用都略有不同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膜莢黃芪與蒙古黃芪的區別

膜莢黃芪與蒙古黃芪的區別  

膜莢黃芪與蒙古黃芪植物學特徵基本相似,營養器官的解剖結構也基本相同,但在種子和幼苗形態、花粉形態及染色體核型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1、植物形態差異。膜莢黃芪的幼苗較蒙古黃芪高大、粗壯,表面密被長柔毛,在電子顯微鏡下看錶皮毛表面密被乳頭狀突起;第1至第4片真葉為三出羽狀複葉,第5真葉開始出現具5小葉的羽狀複葉並逐漸增多,成熟時小葉可達13~27枚;小葉較大,長7~30mm,寬3~l0mm;而蒙古黃芪疏被短柔毛,毛表面較光滑,第2真葉即為具5小葉的羽狀複葉,成熟時小葉多達25~37枚,小葉長5~l0mm,寬3~5mm。  

2、莢果和種子差異。膜莢黃芪的莢果表面附生黑色短柔毛,種皮表面紋飾為復網狀;蒙古黃芪的莢果無毛,種皮紋飾為皺摺狀。兩種黃芪種子在肉眼和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種子的形態差異不明顯,但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兩種黃芪種子的萌發孔形狀、種臍和種皮的微觀結構有明顯差異;蒙古黃芪較膜莢黃芪種子硬實率高,萌發不整齊,萌發高峯滯後。  

3、花粉粒差異。膜莢黃芪的花粉粒近圓球形,萌發溝短而寬;蒙古黃芪的花粉粒長球形,萌發溝細。  

4、染色體差異。膜莢黃芪的染色體核型公式屬於1B型,蒙古黃芪染色體核型公式屬於1c型。

膜莢黃芪與蒙古黃芪的區別 第2張

蒙古黃芪特點及生長習性  

蒙古黃芪為多年生長草本藥用植物,株高50℃m以上,主根深長,圓柱形,黃褐色,略木質化。不易折斷,根長70~150℃m,直徑1~3.5℃m,蘆頭莖長l0℃m左右。植株半直立匍匐,中部分枝;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小葉25~37枚,短小而寬,托葉三角狀卵形,總狀花序腋生,有花5~15朵,花期5。7月;莢果薄膜質、光滑無毛,有顯著網紋,莢果內含有種子5~10粒。種子腎形,棕褐色,果期7~9月。

膜莢黃芪與蒙古黃芪的區別 第3張

蒙古黃芪與膜莢黃芪的形態特徵  

蒙古黃芪株高40~80釐米。主根深長,直徑1~3.5釐米,圓柱形,有時有分枝。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色。莖直立或半直立,上部多分枝。葉互生,單數羽狀複葉,小葉12~18對,葉片小,呈橢圓形或長圓形,全緣,下面被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有花5~15朵。花冠蝶形,黃色至淡黃色,花萼鍾狀,密被短柔毛,5淺裂,雄蕊10枚。花期5~7月。莢果膜質、膨脹、半卵圓形,光滑無毛,內含種子5~10粒。種子腎形,黑褐色或棕褐色。果期7~9月。  

膜莢黃芪的區別在於小葉數量少,6~13對,葉片較大一些,先端鈍圓或微凹,有時具小尖刺,托葉卵形至披針狀線形,莢果被黑色或黑白相間的短伏毛。

膜莢黃芪與蒙古黃芪的區別 第4張

種黃芪的最佳環境  

鑑於黃芪為喜冷涼高燥和光照充足、忌水澇和土壤粘重板結的深根植物,故造地時應選通風向陽、地勢高燥、土層深厚、質地疏鬆、通氣性良好、排水滲水力強、地下水位低、土壤含水量少的砂質壤土地塊,以防雞爪根和鏽斑的發生。  

地造好後,在秋末冬初整地、除草,深翻50釐米左右,進行冬曬、冬凍,以減少病蟲草的危害。耕地前每畝施入廄肥或堆肥2500~5000公斤,過磷酸鈣25~30公斤,耙細整平,作1.2~1.3米寬的畦,畦面整成龜背形,也可做成行距40~45釐米的小高壟或行距60釐米的大高壟,還可作成寬1米,高70~80釐米的台田,在其上條播。用上述耕作方法,可為黃芪創造一個利於根系生長髮育的良好土壤條件,使根系發育良好、主根長直、分杈較少。 

膜莢黃芪與蒙古黃芪的區別 第5張

膜莢黃芪與蒙古黃芪雖然他們都是黃芪,在很多方面雖然他們有共同之處,但是在某些方面他們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只有瞭解他們彼此之前的差異,才能把他們各自的功效最大化的發揮利用。

標籤:蒙古 黃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