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項目 > 種植

中鶴踐行農業供給側改革,優質大豆喜獲豐收

種植1.34W

金秋十月,在河南省浚縣中鶴集團鶴飛農機合作社5萬畝優質大豆種植區現代化收割機來回穿梭。2016年中鶴集團積極踐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自身流轉的5萬畝耕地搞糧豆輪作,全部種植優質大豆,近日喜獲豐收。

中鶴踐行農業供給側改革 優質大豆喜獲豐收

中鶴集團鶴飛農機合作社車師傅抓起一把大豆,丟一顆到嘴裏,臉上露出豐收的喜悦。

糧豆輪作實現“藏糧於地”

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中國農業經濟運行中有總量平衡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力氣推進種植業、畜牧業結構調整,重點是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牧林結合、種加養一體。

2016年中鶴集團積極踐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自身流轉的5萬畝耕地全部種植大豆,搞糧豆輪作。河南省浚縣中鶴集團鶴飛農機合作社王彥軍告訴記者,糧豆輪作後,大豆每畝產量能增加20斤至30斤,玉米產量可以提高5%~10%。並且每畝地少施化肥十幾斤,減輕了土壤板結,增加了有機質,土壤營養狀況得以改善,有利於土地的保護。

“一年種玉米,一年種大豆,這樣的輪作一方面減少了化肥使用量,另一方面大豆固氮肥田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肥力,有利於實現‘藏糧於地’。”合作社負責人王彥軍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説。

糧豆輪作還為合作社土地整理提供了便利。據鶴飛農機合作社農技經理張明勝介紹,“大豆收割時間早,有足夠時間完成整地,這對增強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耕地的抗旱、抗澇能力,具有積極作用,還可減輕低温冷害對農業的影響。”

此外,糧豆輪作還可以減輕病蟲害和雜草危害。輪作可改變某些病菌、害蟲的生存環境,減輕病蟲害;一些伴生或寄生性雜草如小麥田間的燕麥草、豆科作物田間的菟絲子,輪作後由於失去了伴生作物或寄主,可被消滅或抑制為害。

優質大豆收割現場

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積極發展大豆生產

據農業部數據統計:2015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僅為9756萬畝,種植面積不斷下滑。上世紀50年代末,大豆種植面積曾達到1.9億多畝,2005年時大豆麪積為1.4億多畝,但到了2015年,大豆麪積僅為9756萬畝,比2005年減少4630萬畝。

近年來,受比較效益下降、進口衝擊等影響,大豆生產出現下滑,產需缺口擴大。2015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達到8169萬噸,為歷年之最,佔全球大豆貿易量的70%左右,已是世界第一大大豆進口國。

據預測,未來5-10年我國大豆年需求增量約400萬噸。目前,我國大豆平均畝產只有120公斤左右,而美國平均畝產214公斤、巴西平均畝產191公斤、阿根廷平均畝產185公斤。距離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差距。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生產,使農產品供給在數量上更充足,在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當務之急,要加大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力度,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產品競爭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

2016年4月,農業部公佈了《關於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旨在着力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積極發展大豆生產,提升大豆生產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意見》要求,進一步明確大豆生產發展的思路原則和目標任務。一是擴大面積。力爭到2020年大豆麪積達到1.4億畝,比2015年增加4000萬畝。二是提高單產。力爭到2020年大豆平均畝產達到135公斤,比2015年提高15公斤。三是提高品質。力爭到2020年食用大豆蛋白質含量提高2個百分點,榨油大豆含油率提高1個百分點。四是提高效益。通過加快科技創新、經營體制創新、加大政策扶持,實現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

優質大豆收割現場

積極踐行“糧改飼、種加養”,提升品質,增加效益

近年來中鶴集團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特別是在實現土地集約化經營和農業規模化生產中,發現以往的農業產業結構不符合規模農業的規劃,籽用玉米種植難以實行全程機械化,於是流轉後的耕地改變傳統的小麥、玉米季節輪作方式,改籽用玉米種植為飼用玉米種植,實現了小麥、飼用玉米種植的全程機械化。種植結構的轉變,為農牧結合、生態循環提供了條件。

推進結構性改革,是興農之要。當前農業面臨的諸多矛盾和難題,表現各不相同,但“病根”都出在結構方面。着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產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既能解決當前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更有利於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是今後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

農業方式怎麼轉,種養結構怎麼調,最基本的就是,優化結構、因地制宜,提升品質,增加效益。就是要確保農民的種植收益。中鶴集團通過糧改飼發展全株玉米青貯,或者大豆種植,可以提高優勢產區的種糧效益,能夠改土增糧,藏糧於地。舉例來講,按我國目前平均水平測算,種普通玉米一畝地收穫400公斤籽粒和440公斤秸稈,總收入約800元。而種專用青貯玉米如按3500-4000公斤計算,總收入1200-1500元。由於全株青貯玉米收割時省去了脱粒、晾曬、處理秸稈等環節,能夠有效緩解收割時農村缺青壯年勞動力的問題,關鍵是糧改飼還可以帶動秸稈循環利用和轉化增值,減少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可以説是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共贏。

中鶴集團在保證青貯玉米種植響應國家“種加養、糧改飼”的基礎上,實現糧豆輪作積極踐行中央農業三大任務之二“調減玉米、增加大豆”。集團用青貯玉米、大豆秧和小麥秸稈發展規模化肉羊、肉牛養殖,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和草業。大幅提升了牛羊肉的生產能力、水平和產品質量。牛羊養殖糞污經過無害化處理後,作為有機肥施用於糧食和果蔬種植,減少農業種植中農藥、化肥的使用,實現農業循環生產和環境保護。形成了“地種糧、糧結稈、稈餵羊、羊拉糞、糞還田”的綠色、低碳農業。以此提升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綜合供給能力,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