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問答 > 有問必答

聖女果有什麼防治的病蟲害方法?

問:聖女果有什麼防治的病蟲害方法?

聖女果有什麼防治的病蟲害方法?

聖女果防治病蟲害小技巧。

早疫病,為害症狀: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侵害葉、莖、花、果。葉片上病斑初期,呈水漬狀褐色斑點,擴大後呈圓形,有同心輪紋,潮濕時產生黑色素,莖上多在節處形成褐色橢圓形凹陷斑,葉柄受害,生橢圓形輪紋斑,深褐色或黑色,一般不將莖包住,果多發生於果蒂處,形成褐色凹陷斑塊,有輪紋,易造成落果。

病菌與發病條件:病原菌屬半知菌亞門鏈格孢屬真菌。病斑上的黑黴是分生孢子,病原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隨病殘體在田間越冬。通過氣流、雨水傳播,病菌從氣孔和傷口浸入,也可直接穿透表皮浸入。高温、高濕有利發病,温度為20~25℃、濕度80%以上或連續陰雨或多露時發病較重。露地栽培時,到結果期遇上雨季,特別是冷涼地區的夏季,遇雨則發病嚴重,葉片由下至上逐漸枯死。

防治措施:①種子處理。播種前温湯浸種,可殺死附着種子表面的病菌。②播種時,使用藥土,在種子上撒藥預防。定植前噴藥,帶藥定植,可噴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1:150倍的波爾多液,進行防病。③藥劑防治。發病初期,應用25%嘧菌酯懸浮劑1500~20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12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輪換噴灑,連噴2~3次,隔7d噴1次。

晚疫病,為害症狀:莖、葉、果實均可受害,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以葉和青果被害最重。幼苗期發病,病斑由葉片向主莖蔓延,葉柄及莖病變部變成黑褐色,腐爛,植株折倒。成株多由下部葉片先發病,初期在清晨露水未乾時,可見到葉背呈水浸狀,太陽一出來,症狀消失,次日葉片出現褐色病斑,潮濕時邊緣着生白色黴層。莖上病斑呈黑色腐敗狀,植株易萎蔫或折斷。果實上病斑主要發生於青果,病斑初為油浸狀暗綠色,漸變棕褐色,病部呈不規則雲紋狀,病斑質地硬,潮濕時上生少量白黴。

病菌與發病條件:病原菌屬鞭毛菌亞門疫黴屬真菌。病斑上的白黴是病菌孢子囊梗和孢子囊,抱子囊中有遊動孢子。雨水可把病菌從地面濺到植株上,成為中心病株。低温、高濕有利發病,孢子囊借風雨傳播。降雨促進本病發作,故多雨季節,葉面有露滴,此病擴展迅猛。在95%以上的相對濕度,葉面有水滴,温度為18~22℃條件下,遊動孢子很快萌發侵入。發現中心病株若不當天打藥,次日則發展一片,若還不治,再過1~2天全田發病,甚至毀收。

防治措施:①栽培防病。預防為主,目前國內外均無有效抗病品種,在使用雜交一代種的前提下,加強栽培防病。露地栽培儘量採用地膜覆蓋,減少雨水將泥點濺到植株上的機會。進入雨季,先打1:1:150的波爾多液預防,因為波爾多液可形成保護層,防止植株徒長和過茂。②化學防治。在易發病季節,每日清晨到田間逐行查看,見到葉片有水浸狀,立即打藥,可不產生症狀。可選擇用25%嘧菌酯懸浮劑1500~2000倍液,或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600倍液,或或69%烯酰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等輪換噴灑,連噴2~3次,隔7d噴1次。

葉黴病,為害症狀: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危害莖、花和果實。發病初期,葉面出現不規則形或橢圓形淡黃色病斑,葉背部着生褐色黴層,後期佈滿葉背,變為黑色,葉正面出現黃色病斑,葉片由下向上枯黃卷曲,植株枯黃。果上染病常繞果蒂形成圓形黑色凹陷硬斑,潮濕時出現褐色黴層。

病菌與發病條件:屬半知菌亞門枝孢菌屬真菌。病菌以菌絲體、菌絲塊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種皮表層。高濕是發病的條件,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潮濕環境分生孢子萌發,從葉背氣孔侵入,菌絲在細胞間隙蔓延,產生吸孢,吸收營養。病菌在9~34℃均可發病,最適為20~25℃,相對濕度85%以上,從侵染至發病約需14d。

防治措施:①業防治:重病區及時摘去植株下部病葉及老葉,輕病區適時整枝打杈,以利通風透光。②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可選用25%嘧菌酯懸浮劑1500~20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7%春雷黴素?王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連噴2~3次,隔7d天噴一次。

灰黴病,為害症狀:主要表現在葉片和青果上,對產量影響很大。青果期發病嚴重,葉片症狀由葉尖開始發生,病斑呈“V”字形向內發展,初為水浸狀,淺褐色,大型且邊緣不規則,有深淺相間的輪紋,潮濕時表面生少量灰黴,最後枯死。果實被害時,多數先浸染殘留的花或柱頭、萼片,然後向果實或果柄發展,導致果皮變成灰白色,軟腐,病部表面長出灰色黴層,果實間相互傳染。

病菌與發病條件: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葡萄孢屬真菌。病菌以菌核遺留在土壤中越冬,或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分生孢子隨氣流及雨水傳播蔓延。高濕環境(相對濕度在90%以上)極易發病,病菌發育適温為20~23℃。

防治措施:①選用良種:採用優質抗病品種是番茄生產的關鍵。為此,應因地制宜種植產量高、果質好、抗病力強的品種。②種子消毒:播種前可用10%的磷酸鈉浸種20分鐘,後洗淨催芽。③培育壯苗:選擇稻田或3年未種植番茄的田作苗牀,翻犁曬白,減少菌源。播種後用新鮮稻草覆蓋,以保濕及防止土面板結,出苗後揭去稻草。當苗長出2片真葉時進行間苗。同時做好苗期肥水管理,以便培育出壯苗。④清除田間衞生:徹底清除、燒燬病果、病株,減少傳染源。番茄果受灰黴病侵染部位主要是殘留在果上的花瓣及柱頭。在番茄謝花後10d左右摘除幼果上殘留的花瓣及柱頭,防病效果達80%以上,且對單果重無影響。⑤藥劑防治:定植前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於苗牀噴淋,做到早期預防。發病初期用50%嘧菌環胺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或40%嘧黴胺懸浮劑8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交替噴施,連噴2~3次,隔7d天噴一次。

青枯病,為害症狀:從苗期侵染,但不發病,直到結果初期才顯示症狀。開始頂端葉片萎蔫下垂,隨後下部葉片凋萎,最後中部凋萎。起初病株中午萎蔫,夜間恢復正常,發病快,蔓延急速。土壤乾旱,氣温偏高,染病經過2~3天,導管被細菌堵塞,很快死亡,植株枯死,莖葉仍為青綠色。病株莖下端表皮粗糙,發生長短不一的不定根。病莖維管束變褐,將此莖剪下,插入有水的玻璃瓶中,可見到從莖切口的斷面上流出一股白絲,為滲出的細菌液,以此特點區別於枯萎病。

病菌與發病條件:由假單孢屬桿菌侵染所致,是一種土傳細菌性病害。病原菌隨殘體留田間越冬,無寄主可在土壤中營腐生生活1~6年。適合微酸性土壤,病菌生長適温30~37℃,最低10℃,52℃經10分鐘致死。病區土温20℃時,病菌開始活動,當土温25℃,土壤濕度超過25%時,出現發病高峯,連續陰雨天,光照不足,天氣驟然轉晴,易大流行。

防治方法:①選擇嫁接苗。可用抗青枯病的砧木嫁接番茄。②輪作。可與中國農林網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輪作,最好與水田輪作。③改良土壤。整地時可適當施用石灰或草木灰等鹼性肥料,降低土壤酸度,使土壤顯微鹼性,以抑制病原細菌的生長,減輕發病。增施鉀肥,也可抑制青枯病菌的繁衍;以硝酸鈣代替銨類氮素化肥,也具有一定的防病作用。④選擇無病地育苗,採用高畦種植,降雨量後及時排水,使用滴噴溉,避免大水漫灌。⑤加強田間管理。多施有機肥或草木灰,並儘量減少傷根,及時拔除病株,並以生石灰消毒。⑥藥劑處理。發病初期,可選用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或30%琥膠肥酸銅懸浮劑600倍液,或50%春雷氧氯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約0.5kg,每7d灌1次,連灌2~3次,可達到良好的防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