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問答 > 有問必答

蓮藕池裏可套養魚類嗎?

問:請問蓮藕池裏可套養魚類嗎?

蓮藕池裏可套養魚類嗎?

(一)水泥池養殖黃顙魚技術:

一、魚池:利用規格為9.5米×9.8米×1.5米的水泥池作為試驗池,有充氧設備和遮陽網。如自流排水系統尚未配套,可靜水養殖。

二、魚種放養購進黃顙魚魚種3000尾,140尾/公斤,平均體長6.8釐米,平均體重7.27克。個體均勻,體質健壯。平均投放魚種32.2尾/平方米。魚種放養前用3%的食鹽水消毒5—10分鐘(注意魚的反應)。

三、飼養管理:根據黃顙魚的攝食習性、活動規律,每日早晚投喂2次。飼料使用配合飼料,粗蛋白38%—40%,手工投喂,投喂時間約20分鐘。日投餌量參照理論投餌率表,同時根據黃顙魚攝食情況和水温變化做適當調整。

飼養期間,每天早晚觀察黃顙魚活動情況、攝食情況,每天測量水温,根據水質情況確定換水量,定期測量體長、體重。

水温達到20℃以上時,每週用溴氯海因0.3×10的負6次方消毒1次。在整個養殖期間,除初期因長途運輸有少量死亡外,中後期極少死亡。最後測試成活率達到98%。

四、結果:經過185天飼養,黃顙魚產量達229.6公斤,2943尾,平均體重78克,出產成魚2.47公斤/平方米(摺合畝產成魚1642公斤),餌料係數1.54,成活率98%。

五、效益分析:經核算,去除成本,按黃顙魚批發價計算,獲利折成每畝10338元。

六、小結:黃顙魚是目前淡水養殖中少有的高效品種之一。種用水泥池養殖黃顙魚具有顯著的優越性:一是能夠充分發揮集約化養殖的優勢,水體小,密度高,單位面積產量高;二是水質易於調控管理,疾病容易發現、控制;三是高投入、高產出,平均每平方米投入58.5元,產出74元,投入產出比為1:1.26,具有很高的回報率;四是黃顙魚養殖在技術上易於掌握,可在有條件的地區大面積推廣。如能實現自流排水,產量將會有較大的提高。

(二)水泥池養殖泥鰍的方法:

一、建池。魚池可用磚、石砌成,面積、形狀大小可自行決定。池深要求一米以上。魚池進出水口處要用鐵絲網或者塑料網圍住,池底最好略向排水口傾斜,以便排水和捕撈。池子砌成後,用水泥抹平、待凝固後放進肥泥16-20釐米,並注入清水35-50釐米,即可放種飼養。池的邊緣壁一定要高出水面50釐米以上,因為泥鰍好動,以防竄逃。

二、選種。每年的“夏至”是養殖投放最佳期,鰍苗可以到市場上購買,或者進行人工繁殖,捕捉。投放種量可按每平方米0.5-0.75公斤。要選擇體壯無損傷,大小均勻的鰍苗投放,並按一雌三雄的比例搭配。鰍魚雌雄的鑑別方法:可看其外表,雄鰍苗頭尖,胸鰭窄長,身長與尾端一樣粗細,尾尖上翹,鰭條基部有一骨質薄片;而雌鰍苗頭呈橢圓,前身粗而尾端細,胸鰭寬而短,尾端圓平。泥鰍的繁殖季節是每年5-8月,每尾懷卵量7000-10000粒。如果採用人工催產,每尾泥鰍注射2-3個青蛙垂體,在水温20-25℃時,經過24小時後即可產卵。可以用棕葉片做附卵工具。受精卵約2天左右出苗,出苗一天後,按每10萬尾魚苗每天餵雞蛋一個,研碎後調成汁投喂。每天換水兩次,10天后放入魚池中,孵出的幼苗要單養,可作為第二年飼養的魚種。

三、管理。泥鰍是雜食性魚類,魚粉、豆餅、豆渣、米糠、麩皮、牛糞或者蠅蛆都可作餌料。

泥鰍在飼養過程中,投入量一般是根據採食情況自行確定,每天投喂飼料4次就可以了,在撒餌料時應沿池分散撒。防止鰍魚搶食殘鬥。也可適當補施些有機肥,但在施肥時,切莫過多過頻。池水質要保持一定的新鮮度,如果池水呈現茶褐色或黑褐色,泥鰍就不斷浮上水面吞吸空氣,説明水質已老化,應停止施肥和投食,要及時換水,一般每月換水2-3次。

(三)水泥池高密度養黃鱔技術:

1.養殖池的建造

黃鱔池應選擇在向陽避風,接近水源,進水、排水方便,水源不被農藥污染,日常管理方便的地方。黃鱔養殖池的規格一般以10平方米大小為宜。黃鱔有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習性,餌料不足時會互相殘食,因此,鱔池不宜造得太大。如有條件,應多建幾個池,以便分級飼養,提高效益。池深一般為1米,長寬可根據地形條件而定。將池底和池壁的土夯實,再用水泥漿抹光,也可用磚砌構建,做到既不滲水,又不會被黃鱔打洞穿孔而漏水。池壁頂上做成向內伸出10釐米的檐,使壁頂呈"r"型,以防黃鱔沿池壁向上竄出或用尾鈎牆外逃。在距池頂15釐米處,開一個10×20釐米的溢水孔,並用鐵絲網罩住防逃,供暴雨時池水上漲排水用。池底築若干條土埂,土埂高40釐米、寬60~70釐米,供黃鱔打洞藏身,兩土埂間隔50釐米,以利黃鱔外出覓食。

土埂的做法是:用2塊40釐米寬的模板側豎,中間相隔60~70釐米,做成模槽。選用旱地上的鬆土,用鋤薄削敲細,加水稍加攪拌,倒在模槽裏夯實。為了使土埂耐水浸而不垮,可在拌土時加入少量石灰水,以增加密度;但石灰不能用得太多,以免過分板結後黃鱔無法鑽洞,一般為每立方米土中用1千克石灰為宜。在土埂之間的溝中,鋪20釐米厚度的肥河泥或塘泥,或是堆積腐熟的有機物質(青草拌和豬、雞糞肥均可),以繁殖水生昆蟲和浮游生物,供黃鱔食用。土埂頂上保留10~20釐米的水層,最深不能超過30釐米。池內放養一些水生植物,以遮擋住一部分陽光,夏季温度過高時,可在池上搭棚遮蔭。

2.飼養管理

選擇無損傷、背部呈深黃並帶有褐色斑紋、條重25克以上的幼鱔作種苗,放養後成活率高,生長快。放養時應按大小分級、分池飼養,使用一池中的苗種大小均勻,切忌大小混養,每平方米一般投養50~60條(約1.5千克)。飼養條件好、管理水平高的,每平方米可增至80~100條(約2.5~3千克)。黃鱔放養時間宜早不宜遲,因其越冬後體內營養消耗多,此時需大量攝食,食量大,食性廣,便於馴化;因放養早,可有足夠的生長期。只要飼料充足,水質良好,到12月份捕獲時,大的可達150~200克,平均每尾可長到70~100克。黃鱔的生長適温為15~30℃,水温10℃以下時在洞中冬眠:15℃以上時,出洞找食;35℃以上時,在深洞中納涼,少出洞外,5~9月是黃鱔的攝食生長盛期。黃鱔是肉食性魚類,貪食、喜食活食,小魚、小蝦、蚯蚓、河蚌等都是其餌料,也吃各種昆蟲的幼蟲和浮游生物,蠶蛹、屠宰場下腳料等也是黃鱔的好飼料,在食物不夠時,還吃一些浮萍等植物性餌料。5~9月是黃鱔的攝食盛期,此期間應使其勻食足食。

由於黃鱔通常在夜間活動,所以投食可在每日傍晚進行,以後逐日提早,直至固定在每日下午4時投餌。視鱔體情況,也可隔日投餌1次,以增加攝食量。投食量為鱔魚體重的6%~8%,投食量要避免忽多忽少。投餵過多,吃剩的食物腐爛發臭,影響池內水質;過少,則會因吃不飽而互相殘食,應以次日早上略剩少量食物為度。在飼養過程中,由於受各種因素影響,同一池內的黃鱔總有大小差異。為避免自相殘食,要經常觀察黃鱔的生長情況,若發現池中鱔魚大小規格差異較大時,要及時按大小分養。這一點要特別重視,有的黃鱔飼養户低產的原因就在於此。黃鱔對養殖水域的要求較高,水質要求肥、活、爽,含氧量充足。黃鱔除主要用鰓呼吸外,還能用咽腔和皮膚進行呼吸。當水中溶氧不足時,常將頭伸出水面透氣,呼吸空氣中的氧,俗稱"黃鱔打樁"。水質的好壞會影響到黃鱔的攝食與生長,因此應經常保持水質清新。黃鱔的抗病能力很強,一般不會患病,但在養殖期間可發現鱔體背部出現黃豆大小的梅花斑狀病徵。為防治這種病,可在池內養幾隻癩蛤蟆,其體腺分泌的"蟾酥"具有防治此病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