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扇蕨的栽培技術以及繁殖方式

科普2W
扇蕨的栽培技術以及繁殖方式

扇蕨為水龍骨科扇蕨屬下的一個種,分佈於西南地區,生於海拔1500-2700m處的陰濕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下或溝谷地段。扇蕨,中國特有種,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漸危物種。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粗篩孔,膜質,深棕色,有虹色光澤,邊緣具細齒。

單葉,遠生;葉柄以不明顯的關節與根狀莖相連,堅硬,光滑無毛;葉片以鳥足狀或三叉狀深裂,基部楔形,中央裂片最大,向兩側的漸小,長披針形,全緣,紙質,幹後綠色,上面光滑,疏被易脱落的褐色小鱗片。

主脈隆起,小脈不顯。孢子囊羣圓形或橢圓形,通常位於裂片下部,緊靠主脈兩側各成一行,幼時被隔絲覆蓋。孢子囊具長柄。孢子不具周壁,外壁表面有稀疏的小瘤,紋飾模糊。

扇蕨為中國珍稀特產,因其量極少被列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漸危種。分佈於中國西南地區亞熱帶山地林下,隨着森林的砍伐,分佈區日益縮減。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達75釐米。喜陰耐濕,生於常綠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下或溝谷地段。孢子秋冬成熟季。

中國特產的珍奇蕨類之一,在蕨類分類研究方面有學術價值。水龍骨科約46屬500種,絕大部分為熱帶、亞熱帶典型的附生植物,中國約有22屬150多種。其中典型代表是水龍骨屬植物。

形態特徵:扇蕨多年生草本,植株高達75釐米;根狀莖粗而橫走,密被鱗片;鱗片棕色,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細齒,覆瓦狀排列,葉遠生,柄長30-50釐米,無毛,基部關節不明顯;

葉片扇形,鳥足狀分裂,裂片披針形,全緣,中央的長l0-30釐米,寬2.5一3釐米,兩側的向外漸縮短;葉紙質,綠色,上面光滑,下面疏生棕色小鱗片,葉脈網狀,主脈隆起,細脈連結成六角形網眼,並有分枝的內藏小脈。孢子囊羣圓形或長圓形,生於裂片下部緊靠主脈,圓形或橢圓形。

生長習性:扇蕨分佈區受西南季風影響,氣候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乾濕季節交替明顯,年平均温15℃左右,1月平均温約8℃,7月平均温約20℃,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晝夜以及晴雨天之間温差較大,一般相差10-15℃。

土壤多為石灰巖風化形成黑色石灰土,紅色石灰土,或為酸性母巖風化形成的褐紅壤,有較厚的腐殖質層。扇蕨喜陰耐濕,生於常綠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下或溝谷地在段。孢子秋冬季成熟。

扇蕨的栽培技術

栽培管理:盆栽宜用淺盆栽植,可用園土、腐葉土按1:2混合。日常澆水只要保持盆土濕潤即可,夏季高温乾燥,可適量噴灑清水,以增加空氣濕度,施肥每2個月一次。盆栽應放置在漫射陽光充足處。冬季夜温8~10℃,即能保持葉片翠綠越冬。

養殖培育:扇蕨的組織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取扇蕨孢子、原葉體、叢芽,孢子或原葉體或叢芽浸水21h,然後用50ppmGA3處理2分鐘,再經0.1%HgCl2滅菌30分鐘,用無菌水沖洗掉消毒劑殘留物,吸乾孢子表面水分,接種於1-1/8MS培養基上。

糖濃度0-5%,pH5.8-6,每瓶接種孢子量為0.5毫克以下,接種後分別放置在24h黑暗和光照條件下,照光時間為14h/d,光強為1500lx;孢子體分化階段光強增為3000lx;原葉體增殖培養基同上,糖濃度為3%;

孢子體分化最適培養基為1/6MS,糖濃度增為4-5%;誘導叢芽採用1/2-1/6MS培養基,不加或加IAA0.2mg·L-1(單位下同)或BA0.5,糖濃度為3-5%;壯苗培養基為1/2MS+KT0.2+IBA0.5,糖濃度為3%;培養室温度為25±2℃。

扇蕨的繁殖方式:可用孢子或根莖繁殖。孢子成熟時,採收有孢子囊的葉片,散播於蔭濕處的腐殖質土面,切記蓋土,在春季即可萌發成原葉體,慢慢生長成有根、莖、葉和孢子囊的植物體。切割野生植株的根莖,亦可分植。

扇蕨的作用用途:扇蕨是中國特產的珍奇蕨類植物之一,在蕨類植物分類研究方面有學術價值,早已引起世界學者的注意。扇蕨葉形奇特,很富觀賞性。可植於風景區的溝邊林下增添野趣,也可盆栽擺設於客廳、書房,極富情趣。

標籤:栽培技術 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