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麥田後期如何管理

科普8.82K

儘管今年我市的小麥遭受了播期乾旱、冬前積温不足、凍害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威脅,但由於我市廣大幹羣奮力抗災,科學運籌農藝措施,千方百計促苗轉化,到拔節期小麥苗情已接近正常年份,一、二、三類苗站隊比例為6:3:1,且個體發育健壯,根、莖、葉生長協調,為小麥優質豐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儘管目前小麥長勢不錯,但仍然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今年春季氣温偏低,小麥生育期延後,一般推遲5--10天,為後期麥田管理增加了難度;二是小麥病蟲害有發展蔓延的趨勢,據植保部門調查,小麥白粉病病田率達56%,病株率達53%,嚴重地塊病害已經侵染到旗葉;小麥穗蚜百穗蚜量達到80—220頭,最高地塊達420頭,若不及時進行有效防治,奪取小麥優質豐產將功虧一簣。

麥田後期如何管理

從現在到小麥收穫還有20余天的時間,這一時期是形成產量和決定品質的關鍵時期。為了不失時機的搞好小麥後期管理,實現小麥優質豐產,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立足抗旱,澆好灌漿水

小麥生長後期是小麥一生需要水分最多的時期,此期每畝麥田每天消耗水分約4立方米以上,而此期又正值我市旱季,降雨少,乾熱風多。為保證小麥正常灌漿結實,要千方百計澆好灌漿水,以滿足小麥對水分的需要。澆好灌漿水,不僅能滿足小麥灌漿對水分的需要,而且還可降低地温,穩定地温,可防根系早衰,有以水養根,以根保葉,以葉保粒的作用。灌漿水要小水細澆,切忌大水漫灌。此外,對於灌漿期葉色黑綠的麥田,為了防止貪青晚熟,應小水早澆。澆水還要注意天氣變化,大風天氣不能澆灌,預防倒伏。

二、加強病蟲測報,搞好田間防治

後期病蟲危害對小麥品質和產量的影響最為嚴重,根據我市農業植保部門的調查和預測,今年小麥生長後期將偏重發生的病蟲主要是小麥白粉病和小麥穗蚜。各級植保部門要切實加強病蟲的監測,準確掌握其發生動態,及時發佈病蟲情報,適時組織農民開展科學防治。白粉病病株率達15%或病葉率達5%,要及時防治,每畝用12.5%禾果利20克或20%三唑酮乳油50~70毫升,加水50公斤葉面噴灑;小麥穗蚜百株蚜量達到500頭時,及時進行防治,每畝用2.5%輝豐菊酯乳油20—25毫升或用35%毒死崴20——50克,加水50公斤噴霧防治。要指導農民採用科學的施藥方法,掌握好最佳施藥期和安全用藥劑量,確保施藥安全,提高防治效果。

三、搞好三防,確保優質

小麥生長後期脱肥、青枯、乾熱風是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噴施氮磷鉀肥和激素類物質能彌補營養之不足,平衡和協調植物體內的養分比例,延長葉片功能期,防早衰、乾熱風、青枯,加速灌漿,提高粒重,改進品質。一般麥田均可在灌漿初期噴灑磷酸二氫鉀和尿素混合液,每畝用磷酸二氫鉀200克、尿素1000克兑水50公斤;貪青晚熟麥田灌漿中期噴灑乙烯利,每畝10毫升,兑水50公斤。對發生病蟲的麥田也可將農藥和微肥混噴,起到防病、治蟲、保優、增產的功效。

四、適時收穫,優質豐產

適時收穫是實現優質高效的關鍵環節,收穫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產量和品質。每延遲一天或提早一天減產1—2%,且品質也會隨之下降。小麥收穫適期在蠟熟的中、末期。機械收穫以蠟熟的中期為宜,人工收穫宜在蠟熟的中、後期進行。最佳收割期可根據植株外觀特徵和子粒性狀來判別:當植株出現下枯上黃,葉節微綠,穗部黃褐;子粒飽滿發亮,手掐可見痕跡,刀切軟而易斷,不變形,子粒含水量在25%左右,即為最佳收穫期。對於優質小麥品種要實行單收、單打,單獨貯藏,以便訂單銷售,實現優質高效。今年我市小麥生育期延後,成熟期推遲,加之今年農機跨區聯合收割規模減小,各縣區要及早動手,早安排,早準備,採取得力措施,確保我市小麥適時收穫,顆粒歸倉,豐產豐收,優質高效。

標籤:麥田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