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2016水稻稻瘟病症狀及防治措施

科普2.18W
2016水稻稻瘟病症狀及防治措施

我國各水稻產區均有發生。流行年份—般減產10%—20%,嚴重時減產40%—50%,甚至顆粒無收。主要為害葉片、莖稈、穗部。根據為害時期、部位不同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穀粒瘟。

發病症狀:苗瘟:發生於三葉前,由種子帶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變褐,捲縮而死,濕度較大時病部產生大量灰黑色黴層。

葉瘟:分櫱至拔節期為害較重。

慢性型病斑:開始在葉上產生暗綠色小斑,逐漸擴大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壞死線。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外有淡黃色暈圈,潮濕時葉背有灰色黴層,病斑較多時連片形成不規則大斑。

葉瘟急性型病斑:在葉片上形成暗綠色近圓形或橢圓形病斑.醉葉兩面都產生褐色黴層。

白點型病斑:嫩葉發病後.產生白色近圓形小斑,不產生孢子。

褐點型病斑:多在老葉上產生針尖大小的褐點.只產生於葉脈間,產生少量孢子。

節瘟:常在抽穗後發生,初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後漸繞節擴展,使病部變黑,易折斷。穗頸瘟:初形成褐色小點,發展後使穗頸部變褐,也造成枯白穗。

穀粒瘟:產生褐色橢圓形或不規則斑,可使稻穀變黑。有的穎殼無症狀,護穎受害變褐,使種子帶菌。

發病規律: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或時晴時雨,或早晚有云霧或結露條件,病情擴展迅速。同—品種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現也不同,秧苗4葉期、分櫱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圓稈期發病輕,同—器官或組織在組織幼嫩期發病重。穗期以始穗時抗病性弱。放水早或長期深灌根系發育差,抗病力弱發病重。光照不足,田間濕度大,有利分生孢子的形成、萌發和侵入。山區霧大露重,光照不足,稻瘟病的發生為害比平原嚴重。偏施遲施氮肥,不合理的稻田灌溉,均降低水稻抗病能力。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選用2-3個適合當地抗病品種。

(2)無病田留種,處理病稻草,消滅菌源。使用土壤消毒劑處理。

(3)加強肥、水管理

科學管理肥、水,既可改善環境條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健壯生長,提高抗病性,從而獲得高產穩產。注意氮、磷、鉀配合施用,基肥、有機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適當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礦渣、窯灰鉀肥等),做到施足鉀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看天巧用施肥技術。硅、鎂肥混施,可促進硅酸的吸收,能較大幅度地降低發病率。綠肥埋青量要適當,適量施用石灰可促進其腐爛,中和酸性。冷浸田應注意增施磷肥。

(4)生物防治:生物農藥、植保素等

(5)咪鮮胺防治葉温時期在7月上、中旬,葉瘟發生初期用藥。要預防穗頸瘟在水稻始穗期、齊穗期各噴一次預防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