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鳶尾蘭的栽培技術以及繁殖方式

科普1.4W
鳶尾蘭的栽培技術以及繁殖方式

鳶尾蘭為蘭科,鳶尾蘭屬的一種植物。鳶尾蘭生於林中樹上,海拔1300~1400米。在尼泊爾、錫金、印度、緬甸、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分佈。鳶尾蘭,莖短,不明顯,葉近基生,二列套疊,兩側壓扁,肥厚,花葶從葉叢中央抽出,近圓柱形,下郡兩側有狹翅,連翅寬達4毫米。

僅在靠近花序下方有少數很小的不育苞片外,其餘均不具不育苞片;總狀花序長達16釐米,直徑5~6毫米,下垂,密生數百朵小花,花紅褐色,蒴果橢圓形,花果期8~12月,產雲南西南部至南部(盈江、勐臘、景洪)。

鳶尾蘭的生態習性:鳶尾蘭自然生長於向陽坡地、林緣及水邊濕地,能耐乾燥,喜半陰環境。鳶尾蘭性強健,耐寒性較強,但不耐炎熱,露地栽培的最適温度為15~20℃。鳶尾蘭對土壤要求不嚴,喜生長於排水良好、適度濕潤和微酸性的壤土,也能在沙質土、粘土上生長。

鳶尾蘭的栽培技術

鳶尾蘭栽培比較粗放,但應根據對水分的不同要求,選擇不同的立地條件和環境,濕生者要有充足的水分,而陸生者則對水分要適度控制。鳶尾蘭除温暖地區露地栽培外,我國多作促成栽培。

促成栽培前,將鱗莖放在1C~C下冷藏60天左右,如要12月開花,則需要在開花前70天左右種植。準備2月開花的,在花前50~60天栽植,前期置於8C~12C條件下。

待花蓮漸抽出時,可漸升高至20C~24C,澆水量也增加,並保持光照充足,通風良好。切花時至少留葉2枚,以利鱗莖繼續生長,莖葉枯萎後,及時挖起,貯藏温度以27C~29C為宜。

土壤和肥料:鳶尾蘭喜沙質土壤,但也可用其他疏鬆肥沃土壤栽培。要求排水良好。鳶尾蘭對鹽類敏感,施用化肥過多,鹽離子濃過高的土壤要用水淋洗。不要連作,少施或不施過磷酸鈣,因對所含氟敏感。

種植地應翻耕土壤,混施堆肥,於霜降前開始栽種。宜淺植,在排水良好的疏鬆土壤上根莖頂部要低於地面約5釐米,在粘土上根莖頂部則要略高於地面。整個生長期必須保持土壤適度濕潤,每月追施複合肥1~2次,否則花莖低矮;現蕾和花謝後,各再追肥1次。

種植:墒寬1—1.2米,寬40—50釐米,株行距為10釐米×10釐米,或15釐米×15釐米,大球略稀植。種後覆土3釐米,過淺時易使植株矮小,易倒伏,過深會產生髮芽遲,花芽不整齊情況。鳶尾蘭栽培適宜温度為土温15℃,變化可在5—20℃之間,低温則會使開花延遲,花莖變短,生長適温為17—20℃。

肥水:土壤應保持充足的水分,缺水將導致植株矮小,花的品質下降。鳶尾蘭生長健壯,管理可略粗放,在施足基肥後,一般要求生長情況適當追肥即可。

切花采收:當花莖頂端有1.5釐米顯色為採收適期,因開花較快,隨採隨上市。貯藏可放置2℃冷庫中。採花時儘量保持基部留有較多葉片,有利球根生長,同時也要注意剪切的花莖有一定長度,以免影響切花質量。

鳶尾蘭的繁殖方式:鳶尾蘭常用分株繁殖,亦有播種者,鳶尾蘭以分株繁殖為主。於早春萌動前、開花後或秋季停止生長後,分割根莖,每段帶2~3個健壯芽種植,一般2~4年分株1次;

根莖粗壯的種類,分割後切口宜蘸草木灰、硫磺粉或放置稍幹後再種,以防病菌感染。播種繁殖易發生變異,多用於培育新品種,種子採後應即播,實生苗需培育3年始見花。

分株繁殖:待根狀莖伸長時即可進行,每隔2~4年進行一次,春季花後及秋季均可。花後分株,花芽可在秋季分化,次年着花較好。分割根莖時,每塊以2~3芽為好,至少要具一芽。播種應於種子成熟後立即進行,播後2~3年開花。

鳶尾蘭多用鱗莖繁殖,鱗莖可隔2~3年採收一次。採收後,攤放於通風、乾燥而冷涼處,其上所附子球及鬚根不要分離或除去,否則傷口會腐爛,應於秋季栽植時才分離。亦可用腋芽、腋片、底盤、花莖等不同器官,通過組培方法培養新的球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