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蘆筍十四點負泥蟲的特徵習性、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科普1.53W
蘆筍十四點負泥蟲的特徵習性、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在蘆筍栽培過程中,十四點負泥蟲對蘆筍的生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嚴重影響了蘆筍的品質和產量。因此,農户們必須做好相應的防治工作。下面小編給大家總結了,供大家參考。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5mm左右,體寬3mm左右。體背褐紅色,有黑斑。黑斑的變化很大,體色淡的種類黑斑往往較淺,有時完全消失,背面呈單一的黑色或褐紅色;體色深的種類黑斑可擴展至大部分鞘翅。頭前部、眼周圍和觸角均為黑色,頭頂中央的兩複眼間有1個菱形黑斑。前胸背板前半部有4個並列的黑斑,基部中央還有1個小黑斑,也有的個體無黑斑。每個鞘翅上有7個黑斑,基部有3個。頭寬大於長,觸角短粗,11節。前胸背板方形,長略大於寬。小盾片呈黑色,舌形,長寬基本相等,鞘翅較前胸稍寬,基部內側稍隆起。

卵:初產時淡黃綠色,逐漸變為黃褐色。卵期一般為3~9d。

幼蟲:體褐黃至黃色,透亮,老熟時體長7~8mm,頭部黑色,胸足3對,黑色。

蛹:蛹為離蛹,體長為8mm左右,寬為5mm左右,體色為鮮黃色。

繭:老熟幼蟲入土做繭化蛹。繭長5.5~7.5mm,寬3.0~5.0mm,長圓形,繭內壁由白色分泌物形成光滑表面,外粘附細小土粒。繭內上部1/3處由一層蛋黃白色薄膜與下部蛹體分開,內存末齡幼蟲的蜕皮。

生活習性

該蟲成、幼蟲啃食蘆筍嫩莖、葉子,取食莖尖生長點,導致筍株畸形或食成光桿,晝間取食旺盛,早晚、夜間及陰雨天多隱蔽在筍株基部土壤中或枯枝落葉下及田埂地邊的雜草叢下。成蟲受驚後可墜地作假死狀。成蟲具多次交尾多次產卵的習性,室內觀察產卵間隔期8~10d。成蟲卵多產在幼苗上。卵多為單粒或2、3、4、5粒散產在葉腋、牙腋及嫩針葉上。壽命較長,尤其越冬代成蟲可存活9個月之久。

發生規律

該蟲在華北地區年發生3~4代,以成蟲在筍盤四周的土下和殘留在地下的枯莖裏越冬。一般4月初開始出土覓食,4月中旬至下旬陸續產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成蟲和幼蟲第1次為害高峯期。第1代發生在5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2代發生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8月上旬是卵孵化盛期和幼蟲為害高峯期;第3代發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4代的發生與否與秋季氣温高低、降雨多少直接相關,氣温高、降雨少的年份可發生第4代。越冬成蟲春季出土後,先取食幼苗的嫩莖、啃食表皮,5月上旬成蟲轉移到大田筍株上,5月下旬至8月上旬進入為害高峯期,成、幼蟲世代重疊,成蟲具假死性,能短距離飛行。幼蟲行動慢,4齡進入暴食期,熟後鑽入土中在筍株莖基部1~2cm處結繭化蛹。成蟲交尾後3~4d產卵,散產在葉莖交界處或嫩葉上。

防治措施

一是農業防治。入冬前和翌年春要及時清除蘆筍地的枯枝落葉,拔除枯莖集中燒燬,消滅越冬成蟲。二是化學防治。可噴施0.6%無名霜(苦蔘煙鹼醇液)1000倍液、50%抗蚜威超微可濕性粉劑2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劑1500~5000倍液,或20%滅少利乳油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