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技術 > 種植技術

竹蓀仿野生大田栽培的經驗

竹蓀是我國的傳統特產,肉質脆嫩,食味佳美,營養豐富,並具有保健作用。過去竹蓀栽培以竹木為培養料,週期長,產量低。近年來通過對菌株的不斷馴化選育,已篩選出適合在野草、農作物莖稈、下腳料上生長的萆生竹蓀新菌株,現將其栽培和制種新技術介紹如下。

竹蓀仿野生大田栽培的經驗

一、培養料選擇與處理。野生蘆葦、皇竹草、象草、甘蔗渣、稻麥稈、穀殼、木刨花、竹屑、玉米稈、玉米芯、大豆稈、花生殼等,都可作為竹蓀的培養料,多種混合或任選一種均可。稻麥稈、穀殼應與其他硬料混合。原料應曬乾不發黴。硬料用車輪壓破後再用,把原料不斷加水淋濕,堆積發酵。每100千克(1千克~2市斤)水中加入高錳酸鉀200克、尿素200克、過磷酸鈣300克,拌勻後不斷把原料淋濕至吸足水。淋水後把料堆成高1.2米、寬2米、長不限的發酵堆。待中心料温達65℃時保持20小時,翻堆,前後共3次。發酵好的培養料呈褐色,並帶白色放射菌和芳香氣味,含水量70%,pH值5.5~6。

二、菌種製備。配方:木屑30千克,農作物莖稈碎料或甘蔗渣60千克,麥麩10千克,尿素200克,過磷酸鈣300克,磷酸二氫鉀200克,石膏粉1千克。原料應充分乾燥,混勻(化肥先溶化再拌料),混合料含水量70%,pH值6。混合料堆積發酵3天后翻堆,共翻2次。隨後裝入編織袋,每袋裝濕料20千克,上灶滅菌,100℃下保持10小時後出灶。冷卻後鋪入備好的田園凹形畦牀。畦牀提前3天用0.2%高錳酸鉀溶液和農藥消毒滅菌滅蟲。混合料厚20釐米,接入二級竹蓀原種,每平方米用4~5瓶。把菌種掏成鴿蛋大,2層菌3層料。接好菌後稍壓實蓋土1釐米,上蓋薄膜遮陽保温保濕,把温度調為20~28℃。40天菌種穿透料後把它挖起掏成鴨蛋大作三級栽培種用。

三、栽培播種和管理。立春過後氣温15℃以上時開始下種栽培。栽培場地選擇肥沃、距水源近的田園,整成高40釐米、寬1.2米的畦牀。畦間留40釐米寬人行道,把畦牀挖成深20釐米的凹畦形,畦的旁邊事先種上玉米,長高後形成四分陽六分陰的遮陽物。下種前3天畦牀事先滅菌滅蟲(方法與三級制菌類似)。鋪料前每平方米施80克復合肥,澆重水後把培養料鋪上,粗料先鋪底層並踩實,料厚土0釐米。然後播種,再鋪第二層料10釐米厚,稍壓實,再播第二層種。第三層蓋料3釐米,使菌種不外露,稍壓實後覆土5釐米。最後蓋膜蓋草遮陽。每平方米用乾料25千克,菌種2.5千克,料菌比10∶1。鋪料時如料水分不夠要調水。發菌期間温度保持20~28℃。待菌絲爬上土面後每2天掀膜通風30分鐘。菌絲布滿土面後把地膜掀開,使菌絲倒伏現蕾。正常温度下60天開始出菇。小菌蕾期噴輕水保濕,大菌蕾期要噴重水。晴天多噴,陰雨天少噴或不噴,保持畦面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竹蓀成熟伸柄撒裙時間是每天早晨6時後開始破蛋,因此噴水時間安排在前一天傍晚日落後。竹蓀伸柄還沒有撒裙時採收。採下的子實體剝離菌托和菌帽後,立即送到食用菌脱水烘乾灶擺上烘篩排濕。全部採收完畢,要即時脱水烘乾,温度從37℃開始緩升,升至65℃時保持1小時,再降至45℃直至烘乾,幹品出灶30分鐘後裝入乾淨的塑料袋密封待售。夏秋季氣温高未及時出售的竹蓀很易變褐色,有條件的宜寄存在冷凍庫中。

出一潮菇後要補重水,使培養料保持原來含水量。下潮菇管理同第一潮菇,一般可出三至四潮菇,生物轉化率為10%~15%,每667平方米產幹品100千克~140千克,生產週期為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