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技術 > 設備

小麥生產節本增效與小麥生產機械化

設備3.02W

安徽省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總站岑竹青

小麥生產節本增效與小麥生產機械化

引言:小麥是我省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種面積3000萬畝左右,沿淮淮北29個縣(市、區)是農業部圈定的優勢農產品區域小麥產業帶,抓好優質小麥產業帶建設,種好優質小麥,推廣小麥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生產技術,也是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的重要舉措。

農業生產中如何節約生產成本,提高農用生產資料的投入產出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是一個大課題。它涉及到生物技術、工程技術、信息技術等。在此僅就小麥生產節本增效工程技術作一簡介。

一、小麥生產節本增效工程技術主要內容

對於小麥生產過程中節本增效工程技術,隨着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它所包含的技術內容和技術含量,將得到不斷提升。現階段小麥生產節本增效工程技術主要內容是:節種、節肥、節藥、節水、節油、節省工日等。以及所採取的技術措施,列表作一簡介供參考。

技術內容

技術措施

節種

種子加工與處理(烘乾、清選、包衣)、精少量播種

節肥

測土配方施肥、深施化肥、秸稈還田

節藥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藥劑選配、安全低耗精密施藥

節水

淺翻深鬆、中耕鎮壓、低壓管道灌溉、噴灌

節油

性能檢測、調整維修、複式作業、免少耕

節省工日

機耕、機播、機收、機運

以上可以看出,小麥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是節本增效的主要技術措施。

二、重點推廣的小麥生產節本增效機械化技術

1、精少量播種機械化技術

播種是關鍵,要掌握三要素:選擇優質種子、適宜播種期,規範播種質量。

在此,主要簡單介紹一下如何提高播種質量?如何滿足農藝要求?充分利用土、肥、水、光、熱、氣自然條件,給農作物生長和發育提供一個良好環境,改善個體與羣體的關係,科學地實現種子與土壤對接,手段靠什麼?靠載體、靠工程技術—採取機械化精少量播種技術。

精少量播種是農業上一項很明顯的節本增效工程技術,省工(1-2個工日)、省種(3-6kg/畝)、增加產量(10%以上)。機械化精少量播種技術是指用機械將一定數量的種子,按農業要求(行距、株距、深度、播量)播入土壤的技術。其實質是在土、肥、水條件較好的地塊上,通過降低播量,處理羣體與個體發育的矛盾,改善羣體內有效分櫱的光照和營養條件,實現成穗率高、穗粒多、籽粒飽滿,從而達到高產的目的。常量機播在我省小麥產區已基本推開,但精少量播種發展不平衡,還需進一步加大精少量播種技術的推廣力度,提高播種質量。

從不同農作物、不同茬口、不同自然條件,可採用不同播種技術和不同功能的播種機。目前,國產播種機有以下幾種類型:專用播種機、精密播種機、施肥播種機、鋪膜播種機、坐水播種機、滅茬免耕播種機等。我省小麥生產受到自然條件、前茬作物等因素的影響,從種子品性到栽培工藝都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前茬作物是玉米、大豆、山芋、棉花的播種工藝路線是:施底肥耕整地機播;

前茬作物是水稻的播種工藝路線是:施底肥淺旋耕滅茬、機條播機開溝化除。

提高小麥的機播質量,關鍵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是注意土壤墒情,遇到乾旱要造墒,遇到澇漬要排漬;二是提高耕整質量,特別細碎度和平整度;三是選擇先進適用的播種機,傳動可靠、排種均勻、輸種準確;四是加強對播種機手的培訓,熟悉播種機的使用與調整,不重播、漏播,並注意播種的直線性和靠行的一致性。

2、化肥深施機械化技術

在秋種期間,大力推廣精少量播種技術的同時,還必須重視化肥深施技術的推廣,它也是提高秋種質量的重要內容。根系是農作物吸肥的主要器官,這是化肥深施的淺顯道理。化肥深施技術是指使用機械和手工工具,將化肥按農作物生長要求數量和化肥位置效應,施於土壤表層以下一定深度的技術,按化肥深施的技術內容,主要有三種形式:①深施底肥;②深施種肥;③深施追肥。化肥深施是一項比較成熟的增產技術。如果將機械化深施化肥與測土配方施肥結合起來。對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作物產量,減少環境污染,具有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中國農科院土肥所研究表明:碳酸氫氨、尿素,深施比表施,氨態氮利用率分別由27%和37%提高到58%和50%,磷肥和鉀肥深施也可以減少風蝕,增加肥效。一般化肥深施於土壤6-10cm以下,化肥的揮發損失量顯著降低。據測算:如果能實現化肥利用率提高10%的目標,全國就可以節約化肥2100萬噸,相當於70個年產量300萬噸的化肥廠生產的化肥。

我省小麥播種期間,耕地時可在拖拉機機組上安裝犁底施肥器,或採用施肥播種機複式作業。沒有條件的地方,人工丟犁溝,也是個比較好的辦法。其他農作物也應積極推廣化肥深施技術。

目前,國內用於追施的固體、液體手動化肥深施器均勻比較成熟,蒙城、渦陽、蕭縣、肥西、鳳台均生產犁底施肥器,可以選用。由於各地農業生產條件不同,農機化水平相差較大,要因地制宜推廣,選用適合本地的機械化、半機械化、手工工具等深施方式,逐步推進化肥施用技術進步。

3、節藥型植保機械化技術

為了能充分發揮農藥的有效作用,並儘量防止可能產生的危害,施用化學農藥必須達到三個條件:一是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二是先進可靠的施藥機具;三是安全、合理的施藥方法。節藥型植保機械為大面積、高效、低殘留的病蟲害防治提供了有效手段。

在我國農業生產中應用的節藥型植保機械化技術,常見的是噴霧、噴粉和超低容量噴霧技術兩類。

①噴霧噴粉機械化技術是我國應用最廣泛的植保技術,它具有結構緊湊、射程遠、霧化性能高、工效高、適應範圍廣,對不同介質藥劑,如油劑、水劑、乳劑、粉劑、顆粒狀等均可使用,顆粒狀可用於除草、土壤處理、施肥、播種作業,可配備多件噴射部件,如:高容量噴頭、彌霧噴頭、超低容量噴頭、噴粉裝置、噴顆粒裝置等,達到一機多用,降低成本,綜合防治目的。常用的機型有揹負式、擔架式、懸掛式等型式。

②超低容量噴霧機械化技術

什麼是超低容量噴霧有各種不同的説法。例如:美國農業部給超低容量作了一個規定,即在應用濃縮農藥(不加稀釋的濃油劑時),其稀釋液要少於農藥本身容積的50%。

一般來説,按我國的單位制,每畝地施藥量在30升以上的稱為常規噴霧,也稱高容量噴霧。每畝地施藥量在0.3-30升的稱為低容量噴霧,而每畝地施藥量在0.3升以下的就稱作為超低容量噴霧。

從噴灑霧滴的大小及類型上來分,超低量噴霧中使用霧滴在氣霧劑(30-50微米)和彌霧劑(50-100微米)兩個範圍比較理想。

霧滴大小分類、類型及使用範圍

霧滴直徑(微米)

霧滴大小分類

作用範圍

小於50

50-100

105-200

201-400

大於400

氣霧滴

彌霧滴

細霧滴

中等霧滴

粗霧滴

超低容量噴霧

超低容量噴霧

低容量噴霧

高容量噴霧(即

常規噴霧)

我國確定的超低容量噴霧技術有以下幾個特點:

A、霧流細密、濃度高、在作物叢中飄移穿透性好,時間長、防治效果好。

B、與常規噴霧比可節省農藥10%-30%,所噴藥液量少,使得流失到地面的藥量相對減少,減少了環境污染。

C、用水量少,適用於航空噴霧、乾旱地區和林區等大面積防治。

超低容量噴霧技術是包括藥劑、藥械及使用技術為一體的節藥新技術,忽視其中的某一因素都會影響該技術的實施效果。

4、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機械化技術

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化技術是用機械將秸稈粉碎、切碎、破茬、深耕、旋耕和耙壓等作業方式,把秸稈直接翻埋到土壤中或切碎覆蓋在地表的技術。

世界上凡是農業發達的國家,都很重視可持續農業發展,重視施肥結構的科學合理。一般化肥的施用控制在施肥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秸稈還田和廄肥用量佔三分之二。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小麥、玉米秸稈大部分都要還田。7月份本人隨農業部農機考察團在英國中部看到,大部分秸稈覆蓋還田,飼草收穫打捆的景象。1994年全國每公頃農田的化肥用量已達346.5kg(同時發達國家為81kg/hm2,世界平均水平為91.5kg/hm2),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8倍。這説明我國化肥施用量太大。

機械化秸稈還田,不僅搶農時、搶積温,及時解決了大量秸稈就地還田,避免焚燒和田邊地頭腐爛帶來環境污染等問題,而且為大面積以地養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蓄水保墒、改土培肥、減少化肥用量、節約生產成本、提高農作物產量、建立高產穩產農業創出了新路子。

1994年-1995年我省濉溪縣做小麥、玉米秸稈還田試驗表明,一定量秸稈還田增產明顯。以下是以每畝1500、1000、500kg秸稈直接粉碎還田與對照田相比,土壤理化性狀及糧食產量變化情況:

還田量

(畝/kg)

降低土壤密度(%)

提高有機質含量(%)

提高含氮量(%)

提高速效磷含量(%)

提高速效鉀含量(%)

提高糧食產量(%)

1500

1000

500

5.65

3.15

1.55

13.74

10.69

7.63

15.15

10.1

6.06

27.44

18.2

15.42

18.93

11.03

6.3

19.31

12.37

5.9

小麥、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要點,請觀看VCD短片。

5、全方位深鬆技術

我省沿淮淮北小麥產區,大多為砂礓黑土,長期採用小型拖拉機和人畜力耕種,加之不科學施用化肥,有機肥施用量低,在大自然的綜合作用下,造成土壤板結、耕作層變淺,逐步形成了堅硬的犁底層,大大減弱了耕作層和心土層之間水肥的流通,使作物根系難以伸展。雨季降雨時因犁底層的阻隔雨水不能及時滲入、蓄集到心土層,容易形成地表徑流,甚至把大量耕作層土壤被沖蝕。而在乾旱天氣,堅硬密實犁底層又使底層水分難以向耕作層移動。容易造成“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無雨旱災”的現象。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的影響。為改變這一狀況,我們在調研基礎上引進中國農業大學專利技術—“全方位深鬆技術”,在我省沿淮、淮北部分縣試驗示範,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也得到農業部的肯定。

所謂深鬆是指用機械疏鬆土層而不翻轉土層的土壤耕作技術。深鬆有全面深鬆和局部深鬆兩種,或稱為:全方位深鬆和間隔深鬆。

全方位深鬆技術是以大中型拖拉機配套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V型深鬆鏟,作業時強制進入土層的一定深度,打破犁底層,使土層向上抬起,並具有碎土作用,同時在深鬆層底部形成鼠洞式的暗溝,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該技術又被稱為“土壤水庫”,是一項充分利用的自然降雨、節藥灌溉水、改造中低產田、增加農作物產量一項工程技術措施。深鬆深度一般在30-40cm,深鬆後整地最好採用旋耕作業,一般稱為淺翻深鬆法,播種後需適度鎮壓。這項技術實施最好要與當地中低田改造結合起來,有組織地統一進行。

全方位深鬆技術應用注意事項:

一是動力要與作業機具相配套,一般需5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二是深鬆以保持耕層土壤適宜的鬆緊度,為創造合理的耕層構造為目標,掌握合理深度、深鬆方式和深鬆間隔時間;三是漏水田塊或改造田塊不適宜深鬆。

6、節水灌溉機械化技術

針對水資源有限而需求的斷增長,農業用水將不可避免地被工業用水、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所擠佔的現狀,節水農業已擺在重要位置。事實上,我國從80年代開始水危機即出現了。既要保證工業用水和城鎮生活用水,又要提高農業有效灌溉面積,需要增加用水量,這就決定了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走節水高效的道路,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節水灌溉技術是充分利用水資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達到農作物高產高效而採取的技術措施,它是由水資源、工程、農業、管理等環節的節水措施組成的一個綜合技術體系。運用這一技術體系,將提高灌溉水資源的整體利用率,增加單位面積農作物產量,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節水工程技術是節水灌溉綜合技術體系的核心內容,包括噴灌技術、微灌技術、渠道防滲技術、低壓管道輸水技術。

在我省小麥產區,目前主要推廣應用節水灌溉機械化技術有兩項。一是小型移動提水軟管輸水灌溉技術;二是噴灌技術。由於噴灌技術推廣速度相對比較緩慢,下一步重點要放在推廣噴灌技術上,它不僅節水而且增產效果明顯。

噴灌是用機械設備將壓力水噴射到低空,經霧化後像雨滴一樣均勻地降落到作物和地表面的過程。常用的噴灌機有人工移管式噴灌機(包括半固定管道式噴灌系統和輕、小型移動式)、滾移式噴灌機、軟管卷盤式自動噴灌機、雙懸臂式噴灌機。其中小型移動式噴灌機組佔噴灌機總量的80%。它具有投資少、機動性好、多用途,適於小户經營等特點,我省保有量近20萬套,但真正用於噴灌作業的不多,大多用來澆地,圖省事,不安裝管道和噴頭。當前要培訓農民掌握科學合理的灌溉方式和灌水量,使他們理解節水灌溉不僅是節約水資源,而且增加農作物產量。噴灌的用途多,除農業、林業廣泛應用外,還用環境控制、污水處理、魚塘增氧等。噴灌的適應性很強,它幾乎對於任何作物、土質、地形、地區、氣候條件都可使用。

7、稻茬麥淺旋耕機條播技術

在稻麥連作地區,由於前茬水稻收穫後,給整地種植帶來很大困難,不僅費工時、用種量大、而且產量低下。80年代後期在農機和農業科技人員多年來合作研究探索新的栽培技術,經過努力,形成了以旋耕條播為核心的稻茬麥播種機械化技術,它具有省工、省種、增產等特點。

該技術是通過使用旋耕條播機在稻茬田上一次完成旋耕、滅茬、碎土、播種、覆土、壓實等多道整地和播種小麥作業工序。它將農機與農藝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了稻麥茬連作地區小麥高產的機械化綜合技術,在推廣應用時要掌握以下技術要點:

①、以旋耕條播為核心,重視作業重量。旋耕深度一般在3-5cm,做到土塊細碎、滅茬乾淨,調整好行距和播種量,行距在20-23cm;播種量視種子特性,畝基本苗要求及土壤肥力等因素,畝播量控制在9kg左右。

②、適時開溝,排除田間地表積水及降低土壤含水量,以防澇漬。一般採用專用開溝機,開溝深度25-35cm,間隔3-4m,開溝時將溝體的泥土均勻地覆蓋在播種小麥的地表上。

③、合理施用肥料。結合淺旋耕條播小麥的耕種特點,制訂合理的施肥方案,保證小麥正常生長和提高產量,據江蘇省多年的試驗總結,對中等肥力的田塊,其施肥方案是:施足底肥、巧施平衡肥、增施拔節孕穗肥。60%用作底肥、10%用於冬前和早春的平衡肥,30%用作拔節孕穗肥。

④、注重化學除草:播前或播後,視田間雜草、濕度、温度而定,選擇合理對路的化學除草劑及時防治。

8、稻麥聯合收穫機械化技術

收穫是農業生產過程中季節性強,用工量多,勞動強度較大的生產環節。稻麥機械化收穫與人工收穫相比,可使收穫期從10-15天縮短到7-10天,使豐產的糧食及時歸倉,對下茬作物搶種,確保農時、促進農業增產增收。機械化聯合收穫能減少糧食收穫過程中的損失和浪費,總損失率可降到5%以下,人工收穫總損失率高達12%-15%,可見減少損失8%左右。另外,聯合收穫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也是顯而易見的。近幾年在政府部門重視和各級推廣機構卓有成效的示範推廣,特別是跨區機收等社會化服務的展開,進一步推動了稻麥聯合收穫機械化。近幾年我省稻麥聯合收穫機械發展很快,預測到今年年底保有量將達到3萬台。

從機械化收穫工藝上可分為分段收穫和聯合收穫、聯合收穫機按莖稈是否全部進入脱粒裝置,可分為全喂入和半喂入兩大類。

全喂入收割機又分為:揹負式、輪式自走式、履帶自走式、牽引式

半喂入收割機又分為:自走式和懸掛式。按採用的割台形式不同分為卧式割台和立式割台

稻麥聯合收穫機不論哪種形式,其基本工作原理相同,在田間一次完成稻麥的切割、輸送、脱粒、分離和清選等項作業,獲得比較清潔的穀粒。主要部件除動力行走裝置外,主要由收割台、脱粒機和中間輸送裝置三大部件。但是水稻與小麥的生物學特性不同,在聯合收穫機中脱粒裝置結構有差異。小麥脱粒採用的是揉搓原理,水稻則採用梳刷原理。

影響聯合收割機作業因素:地塊含水量(小麥)和泥腳深度(水稻)、秸稈的長短和温度、田塊形狀和田間轉移的道路。

考核聯合收割機作業性能指標:一是總損失率(割台損失、輸送損失、清選拋撒損失)一般要小於2%;二是清選率要大於98%;三是籽粒破損率小於3%。另外還可以要求留茬高度(根據農户要求)。

三、因勢利導,進一步提高小麥生產節本增效機械化技術含量。

1、政策拉動和農民增收,有利於農機裝備結構調整。

今年中央1號文件和省裏8號文件出台,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已成定局。加上中央和省裏出台農民購機補貼政策,農機再度升温,出現新的購機、用機熱,不少農民賣掉汽車買農機。在新的形勢下,我省農機發展產生新的變化。一是農機具增長由小型向大中型轉變;二是農機由千家萬户購買向農機大户、種植業大户和服務組織購機轉變;三是機具類別由替代人畜力的簡易機具向農業增產增效高性能機具轉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已頒佈實施,利用宣傳貫徹契機,在購機補貼政策引導和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項目區實施中,積極推廣小麥生產節本增效工程技術,進一步提高優質小麥生產的科技含量。

2、中國農機市場空前繁榮,積極引導農民選購先進適用農機具。

從最近連續兩年在合肥“安徽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全國農機產品貨交易會及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上可以看出,中國的農機工業和農機市場發生很大的變化。無論從產品質量上、品種上、性能上、還是在技術含量上、數量上基本上能滿足我國農業生產需求。中國農機市場繁榮,歸功於改革開放,歸功於黨和國家的政策。中外農機企業看準了中國潛在的市場,發達國家的農機產品和生產技術紛紛進入中國,對我國農業工業是一個促進和提升。在我國社會現代化建設中,農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係總體上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的轉折期(建國以來一直是農業反哺工業)。財政部部長金人慶2004年3月1日在經濟時報農村版發表文章説:“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宏觀上要有兩個轉變,一是要由農村支持城市,農業支持工業轉變為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二是公共財政的陽光應該逐漸照耀到農村”。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為解決好“三農”問題,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果斷、有力的政策和措施,首先糧食生產出現轉機,農民收入不同程度增加。只有農業發展、農民收入增加、農村經濟繁榮,才有農機市場繁榮,在當前大好形勢下,各地要因地制宜引導農民選購先進適用農業機械。在小麥產區重點發展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農具(耕整地、深鬆、旋耕、秸稈還田、施肥播種),高性能的收穫機械、節水灌溉機械、低容量噴霧植保機械、乾燥和加工機械。

3、加強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注重農機與農藝結合,提高小麥生產節本增效機械化技術推廣普及率。

針對中國的國情,土地分散經營,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偏低,青壯勞力外出打工比較普遍等現狀。要推廣一項新技術,靠傳統的手段是難以實現的,當前很重要的一個措施就是要支持和引導基層興辦多種形式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尤其是行政村、村民組這一級,政府要從各方面扶持他們,最後達到“雙贏”或“多贏”。

在小麥機械化生產環節中,農機與農藝一定要緊密結合,才能顯示最佳技術效果。比如播種:選什麼品種?畝播量多少?什麼時間播?用什麼樣播種機?再比如收穫:什麼是最佳收穫期?選擇什麼形式的收割機?等等。舉2個例子:秸稈短的小麥、水稻就不能用半喂入聯合收割機收穫,雨後小麥地太潮濕就不能用輪式聯合收割機收割。

總之,在發展我省優質小麥生產中,在各級政府及農業、農機部門重視下,因勢利導,大力推廣節本增效農業工程技術,進一步提升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為現代化農業再做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