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技術 > 設備

應加快水稻生產機械化長效機制建設

設備1.14W

充分考慮我國各區域自然條件、種植制度、品種體系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認識到各類技術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能搞統一技術模式,要在政府的引導下,讓農民在生產實踐中自主選擇,逐步形成適合當地條件的種植模式。

應加快水稻生產機械化長效機制建設

農機是農藝技術實施的載體和手段,農藝是農機研發、應用的目標和前提,兩者必須緊密結合,相互適應,才能相得益彰,共同發展。目前存在普遍問題一是農機跟隨農藝,而農藝多變,農機難以適應;二是農機被動適應農藝過多,造成機具作業困難,而農藝研究制訂時很少考慮農機作業的可能性和方便性。如超級稻機械化種植、缽苗機械化栽植等都需要以農機與農藝結合為前提,才能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案

要全面提高我國水稻生產機械的製造工藝裝備水平,擴大生產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加快引進技術生產的插秧機和聯合收割機國產化步伐,降低生產成本,讓農民買得起、用得好、能維修、有效益;儘快提高自主開發的獨輪底盤插秧機、小型插秧機、全喂入聯合收割機的質量和性能,提升性價比和技術水平。超級稻精密育秧播種和插秧機、缽體苗栽植機、水田通用底盤和適合丘陵山區的小型水稻收割機等都亟待研究開發。

水稻生產機械化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賴於技術的普及化和本土化。農機部門應通過建立示範點、召開現場會等方式,重點加強對種糧大户、農機大户和各類基層農機經營組織的示範培訓,讓農民逐步掌握機械化育秧技術。同時藉助購機補貼政策,拉動插秧機的發展,逐步推廣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

推動插秧機向農機大户和作業公司相對集中,鼓勵適度規模服務,降低育秧成本,探索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一條龍服務模式。水稻機收主要依靠購機補貼政策和跨區作業帶動,政府要強化組織協調,提高參加跨區作業機手的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