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技術 > 設備

履帶式水稻收穫機優勢凸顯

設備2.13W

今年秋收季節,黑龍江省遭遇持續大範圍降水,大部分水田裏由於積水和倒伏現象嚴重,作業環境十分惡劣,普通輪式水稻收穫機根本無法下地作業,履帶式收穫機的作業優勢凸顯。

履帶式水稻收穫機優勢凸顯

近年來,履帶式水稻收穫機以其獨特的優勢獲得市場青睞,每年都有約7萬-8萬台履帶式水稻聯合收穫機投放市場。履帶式水稻聯合收穫機分為半喂入系列與全喂入系列兩大類。全喂入系列又分為單橫軸流式、雙橫軸流式和縱軸流式三種。履帶式全喂入系列聯合收穫機由於可以兼收油菜,價格較半喂入聯合收穫機低,是我國目前主要的機型。

目前應用較廣的高檔智能型半喂入聯合收穫機採用先進的電液控制技術、喂入深淺調節技術、秸稈還田技術以及先進的無級變速系統等配置,具有操作簡單、自動化程度高、性能可靠等優勢,是收穫水稻的理想機型,但價位高、不能用於油菜收穫等因素制約,其產量也僅為履帶式全喂入聯合收穫機國內年總銷量的1/5至1/6至之間。

國內傳統的水稻聯合收穫機通常都採用單橫軸流式脱粒裝置,工作時,作物自滾筒的一端徑向喂入,隨着滾筒的旋轉,作物貼着凹板與蓋組成的圓筒內弧面作螺旋運動,沿着滾筒軸線方向流過脱粒裝置。穀粒、穎殼、碎秸稈、碎葉等穀粒混合物在滾筒離心力的作用下同時由凹板篩孔落下,長秸稈則從滾筒的另一端排出。為使機器達到很好的脱粒指標,如何來選擇滾筒直徑、轉速、凹板面積、導板傾斜角度、螺旋圈數成為關鍵。滾筒轉速高即線速度高,對作物的打擊力度大,脱淨率高,損失少,但對作物的損傷也大,破碎率高,同時因碎秸稈多,含雜率也高。反之雖破碎率低,但由於對作物的打擊力小,一些生長不好和不太成熟的穀粒直到後半段才被脱下,產生較大的夾帶損失。傳統的解決方案是:選擇一個對作物有一定傷害但又不至於太大(控制破碎率在1%-2%左右)的線速度,作物在滾筒內轉4-5圈,受總體佈置的限制,滾筒直徑選擇500-600毫米的參數組合為宜。該裝置及參數的實際效果雖能基本滿足國家及行業對聯合收穫機的相關標準,但碰到難脱品種或超級雜交稻以及在潮濕、倒伏狀態下往往會嚴重超標。

雙橫軸流式脱粒裝置,即在原單個橫置軸流滾筒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橫置軸流滾筒。如目前在國內外暢銷的星光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於2008年投放市場的4LL-2.0D多功能(雙橫軸流)全喂入聯合收穫機。該類型機的脱粒裝置相當於2個脱粒滾筒橫置並聯,並將前脱粒滾筒的轉速設計為比較柔和的適合水稻脱粒的慢轉速滾筒,而後脱粒滾筒的轉速設計為能徹底脱清的快轉速滾筒。目的是:聯合收穫機在工作時作物先進入轉速較低的前脱粒滾筒進行脱粒,使70%-80%左右的穀粒(特別是成熟飽滿的穀粒)在低轉速滾筒的梳刷、擊打下脱落下來,然後尚未脱淨的稻稈再進入較高轉速的後脱粒滾筒脱粒,使稻稈上剩餘的較不易脱落的穀粒在更強力的打擊下脱落下來,從而有效地解決了長期以來聯合收穫機存在的收穫脱淨率與破碎率不能很好兼顧的矛盾。實踐證明,雙橫軸流脱粒裝置的水稻脱淨率高達99.9%(即總損失非常少),而破殼率、含雜率均比傳統單橫軸流裝置有較大的降低,約0.5%-1.2%左右(行業標準≤2%)。

縱軸流式水稻聯合收穫機的脱粒滾筒軸向佈置,這種結構設計起源於歐美,主要收穫小麥、油菜及大豆。由於該結構滾筒設計的很長,目的就是減少損失(與上述雙橫置滾筒結構的目的相仿),但由於是縱置,即滾筒的旋轉方向與作物的喂入方向成90°,不如水平橫置結構的流暢,再加上掛接在脱粒室前的中間輸送槽內的輸送滾筒線速度不夠即拋撒力不夠,不足以使脱粒滾筒充分抓取禾稈,為彌補這一缺陷,縱置脱粒滾筒的喂入段均設計成錐形且帶攪龍葉片,但效果仍不夠理想,當收穫高稈作物特別是倒伏、莖稈有病作物的特殊情況時,還是會發生脱粒滾筒喂入口堵塞現象。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較難解決的缺陷是清選損失明顯高於橫軸流式結構。原因是,脱粒滾筒既然縱置大大減少了寬度,相應振動篩的面積也大大減少了,再加上滾筒出口端落下的穀粒直接落在振動篩的後段,很容易被風吹走。為此,縱軸流裝置的振動篩的調節葉片間隔往往設計的很大,雖然有效地緩解了這一不足,但也增加了含雜率。

根據以上分析,2米割幅以下的機型橫置脱粒裝置優於縱置,3米以上割幅的機型縱置脱粒裝置優於橫置,而2-3米割幅的機型橫置與縱置均可。目前,國內一些履帶式水稻聯合收穫機的性能、設計及製造水平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並在東南亞地區暢銷,是我國廣大農户首選的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