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的症狀及防治

科普2.08W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的症狀及防治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是一種分佈於亞熱帶地區的細菌病害,國內主要分佈於華南、華中及西南地區。九十年代隨着雜交稻的推廣,發病面積逐漸擴大,危害加重,近年來由於優質稻面積比例上升,加上預防措施得力,面積和程度都得到有效控制。

(一)症狀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又稱細條病、條斑病。病菌多從氣孔侵入,主要為害葉片,在病葉片上形成水漬狀小斑點,爾後擴大成暗綠色短而細的條斑,對光看是透明狀,條斑可連接、合併形成枯死斑塊。病斑初為暗綠色水浸狀小斑,很快在葉脈間擴展為暗綠至黃褐色的細條斑,大小約1×10mm,病斑兩端呈浸潤型綠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狀黃色菌膿,幹後呈膠狀小粒。白葉枯病斑上菌溢不多不常見到,而細菌性條斑上則常佈滿小珠狀細菌液。發病嚴重時條斑融合成不規則黃褐至枯白大斑,與白葉枯類似,但對光看可見許多半透明條斑。病情嚴重時葉片捲曲,田間呈現一片黃白色。

(二)病原與侵染特點病原為黃單胞桿菌屬細菌,菌體單生,短桿狀,大小1-2×0.3-0.5℃(μm),極生鞭毛一根,革蘭氏染色陰性,不形成芽孢莢膜,生長適温28-30℃。

病菌主要由稻種、稻草和自生稻帶菌傳染,成為初侵染源,也不排除野生稻、李氏禾的交叉傳染。病菌主要從傷口侵入。病菌借風雨傳播。在雨季如遇高温、暴雨、風速大、日照少的條件,容易感病並蔓延流行。暴雨及洪澇利於病菌的傳播和侵入。排灌系統不完善,如不能單排單灌,病害可隨灌溉水擴大傳播。栽培管理上,氮肥施用過多過遲,引起稻株徒長、葉片嫩弱,容易誘發病害。

(三)防治方法

(一)嚴格植物檢疫:種子帶病傳入是新區發病的主要原因,在引種前,應先了解發病情況,再決定調種,防止擴大蔓延。

(二)種子處理:江西贛中地區用強氯精500倍液浸種24小時,衝冼後催芽,防治效果達90%以上,對發芽沒有影響。也可用50%代森銨500倍液,或10%殺菌劑402的500倍液,或用0.5%鹽酸浸種72小時,浸種後要用清水沖洗乾淨後再催芽。

(三)加強無病種子基地建設及利用抗病品種:在雜交稻制種基地要強化防病措施,建立無病種子田。逐步淘汰感病品種。

(四)栽培管理:水是傳菌媒介,要抓好以管水為中心的田間管理,做好渠系配套,排灌分家,淺水勤灌,防止串灌、漫灌、浸灌,適時曬田。在施肥上應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及巧施穗肥;要氮、磷、鉀綜合施用,以增強植株抗病力。

(五)藥劑防治:施藥應根據田間病情調查及預測趨勢,重點在於秧苗期噴藥保護和大田期封鎖發病中心。暴風雨、颱風及洪澇之後應立即噴藥。常用的藥劑有:

1、龍克菌:20%龍克菌具有很好的內吸、保護和治療作用,藥效持久,可達10天左右。發病初期畝用20%的龍克菌30毫升兑水30公斤噴霧,若發病較重,則畝用20%龍克菌40毫升兑水40公斤噴霧,間隔6~8天重新用藥更佳。

2、葉青雙(又稱葉枯唑、葉枯寧):20%的葉青雙具有良好保護和內吸治療作用,有較長的持效期。秧田期一般掌握在4到5葉期用藥,但老病區,特別是秧苗受水淹而感病時,應在三葉期和移栽前3到5天各噴一次,每畝用20%葉青雙可濕性粉劑120到150克。大田噴藥應注意封鎖發病中心,控制病害蔓延,每畝可用可濕性粉劑200克預防白葉枯病擴展.

3、禾枯靈、中生菌素:畝用40%的禾枯靈100克或3%的中生菌素20克兑水30公斤防治效果也相當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