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魚類越冬前後巧管理

科普1.48W
魚類越冬前後巧管理

我國北方地區飼養的魚類大都為青、草、鰱、鱅、鯉、鯽等温水性魚類,這些品種一般在水温低於10℃時就開始停食,進入冬眠狀態,東北三省更是需要長達100多天的冰下生活。許多漁民朋友認為魚類停食了,魚兒不長了,可以不管了。其實不然,魚類越冬前後的管理尤為重要,若不加以重視,很可能導致少量甚至大批冰下死魚的後果,給漁民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為此,筆者總結出以下5條管理措施,供廣大漁民朋友借鑑參考。

做好魚體檢查,杜絕病魚越冬

隨着温度的降低,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減緩,越冬前後的魚病也明顯減少,但適應低温環境的部分細菌和真菌還潛伏在水體之中,如細菌類的水型點狀假單胞菌、真菌類的水黴菌在隨時尋找寄主,一旦侵入魚體會導致魚類豎鱗病和水黴病的發生,尤其是拉網過後此病就更加多發。其次,寄生蟲類型的某些原生動物的耐寒力是相當驚人的,如車輪蟲在低於2℃~3℃時,仍可大量發生,甚至還可在冰上生存;雖然小瓜蟲的最適生存温度為12℃~24℃,但在嚴寒的冬季也可發生,一樣會對魚的生長構成威脅。再其次,個別漁塘還會因飼料質量問題造成魚類的脂肪肝病。因此,在魚類停食前要嚴格檢查魚兒的健康狀況,對發生的各種病症或不明顯的輕微病害,都要對症用藥徹底治癒,以免魚兒在越冬期間因病害而死亡。

增加魚兒脂肪,提高魚體素質

雖然魚類在低温環境中不需要大量的能量,但魚兒在較低的水温下仍會有一定的活動。有些養殖者認為在魚兒長成成魚之後可以投喂一些低質量餌料,以降低養殖成本,其實這樣並不科學,在魚類停食前20天甚至一個月內反而更應適當投喂一些高質量的精飼料,從而提高魚類的脂肪積蓄,增加魚體肌肉的厚度。這樣可以避免嚴寒氣候帶來的凍傷,更主要的是減輕魚兒越冬帶來的“掉膘”。

加強池水管理,提高水體質量

漁塘冰封后,池底水温並不一定很低,沉積在池底的殘餌、糞便和一些死亡的浮游動植物依然會發酵分解,這樣既消耗水中的溶氧,又會產生出類似夏季池塘中常見的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在低温下消除水體的有害物質比夏季高温時困難很多,一般可採取在停食後的數日,向池塘潑灑一次多功能池塘改良劑,是確保越冬期間水質上乘的方法之一。

魚類越冬期間的水質管理更重要的是培養有益藻類,抑制過量的浮游動物,確保冬季池塘的溶氧量。一般在越冬前向池塘潑灑一次復硝酚鈉和適量的磷肥,可促使囊裸藻在冰下水體形成優勢種羣,利於魚類的安全越冬。此外,對於過量的大型浮游動物如枝角類、橈足類等可用菊脂類藥物殺滅,小型的輪蟲用敵百蟲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水體中的有益藻類會有不同程度的破壞,若用輪蟲快克就極為理想,既不破壞有益藻類,又可殺滅魚體上和水體中常見的原生害蟲。

延續停食時間,冬季合理投喂

常見的温水性魚類在水温10℃以下時就有明顯的停食表現,大部分養殖者不再給魚兒投喂飼料了。對鯉、草、鯽、鱅在水温低於10℃時的試驗表明,這些魚類每天給極少量的餌料,在短時間內仍能很快吞食。因此,魚兒的停食時間越晚越好,甚至在冬季晴朗的午後投喂少量的飼料是有好處的,可以減少魚兒在越冬期間所發生的“掉膘”。

搞好冬季管理,保障次年豐收

冬季可在結冰前把增氧機移至料台附近,每天定時開機半小時左右,以保證增氧機附近不結冰,達到冰下水體長期通風換氣、提高水體溶氧的效果,還可在温暖的天氣投喂少量的餌料。另外,對滲水的池塘,要定時加註新水,以保證冰下水體的深度,最好在1米~1.5米之間。加水時一定要從下而上加水,切莫形成二茬冰,防止魚類凍傷凍死。同時在大雪過後要及時地清掃積雪,保證冰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標籤:魚類 管理 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