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黃芪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措施

科普2.29W
黃芪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措施

黃芪具有補氣壯脾胃、固表止汗、託瘡排膿等功效,且富含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成為了一種重要的中藥材。隨着黃芪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黃芪病蟲害的發生率也逐年上升,嚴重影響了黃芪的產量和品質,降低了黃芪種植户的收入。因此,有效地防止黃芪病蟲害,對提高黃芪品質、產量以及穩定黃芪市場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對黃芪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進行闡述,並提出防治措施。

1、黃芪病害

1.1黃芪白粉病

1.1.1症狀黃芪白粉病主要為害黃芪葉片及葉柄、嫩莖和莢果。罹病初期葉片兩面生白色粉狀斑,後期呈近圓形粉末狀灰白色黴層,為病原菌的菌絲體。發病嚴重時葉片呈黃褐色,乾枯,造成早期落葉。葉片和莖幹同事受害,則植株枯萎死亡。

1.1.2病原病原物為豌豆白粉菌,屬子囊菌亞門白粉菌屬。

1.1.3發病規律病原菌主要以閉囊殼隨病殘體在土表越冬。翌年5~6月在適宜條件下,閉囊殼釋放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首先感染二年生黃芪植株,葉片上出現白色粉狀物,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8~9月病情嚴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形成子囊果,隨病殘體落入土壤越冬。重茬或者與其他豆科植物連作的地塊發病較重。栽培管理粗放,施肥澆水不當尤其是施用氮肥過多,枝葉過密,通風透光不良均有利於病害的發生。

1.1.4防治方法清潔田園,實行輪作。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藥劑防治,播種期施用70%敵克鬆粉劑30kg/hm2加入適量細乾土撒入畦內,輕耙使之與土拌和,進行土壤消毒。用70%甲基託布津WP1000倍液或50%苯來特1000~2000倍液灌根,有較好的效果。發病期可用25%粉鏽寧WP800倍液,50%多菌靈WP500~800倍液,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50%硫磺SC2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d噴藥1次,連續2~3次。

1.2黃芪根腐病

1.2.1症狀為害黃芪植株的根部。受害植株地上部分初期生長點萎蔫,最後全株葉片脱落、枯死。發病後期,植株側根腐爛,極易從土中拔出,莖基部及主根上有紅色條斑或縱裂,根部及莖部橫切面維管束呈褐色。

1.2.2病原普遍認為該病主要病原菌是茄腐皮鐮孢,其次是串珠鐮孢、木賊鐮孢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1.2.3發病規律鐮刀菌是土壤習居菌,在土壤中長期腐生。病菌借水流、耕作活動等傳播,通過根部傷口或直接從叉根分枝裂縫及老化幼苗莖基部裂口處侵入。地下害蟲、線蟲為害造成的傷口有利於病菌侵入。管理粗放,通風不良,土壤黏重地塊易發病。4月中旬發病,6~7月連陰雨後轉晴,氣温突然升高易發病,植株常成片死亡。

1.2.4防治方法選擇砂質土壤種植。黃芪為深耕性藥用植物,要求土壤有較好的通透性,防止濕氣滯留,切忌在黏土地中種植。進行輪作,實行條播或高畦栽培。種子處理。播種種子用温水浸泡6h,然後用種子重量4%的50%多菌靈WP拌種,晾乾後播種,可降低苗期發病率。拔出病株。齊苗後,發現病株及時銷燬,並用50%多菌靈WP800~900倍液澆灌病穴。

2、黃芪害蟲(豆莢螟)

2.1分佈與為害豆莢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可為害多種豆科植物。鑽蛀性強,以幼蟲為害豆莢,將種子吃成缺刻,莢內充滿糞便,引起黴爛。

2.2形態特徵成蟲灰褐色,體長10~12mm,翅展20~24mm,觸角絲狀,前緣有一條明顯的白色縱帶,近翅基1/3處有一條金黃色寬橫帶,後翅黃白色。幼蟲共5齡,老熟幼蟲體長14~18mm,背面紫紅色背線、亞背線、氣門線及氣門下線明顯。

2.3發生規律甘肅中部每年發生4~5代。各地主要以老熟幼蟲在寄主植物附近5~6mm深的表土中結繭越冬。越冬幼蟲第2年春季化蛹、羽化,在豆莢上產卵,卵孵化後蛀入莢內為害。黃芪開花結莢時,與豆莢螟第二、三代幼蟲發生期相遇,從而造成危害。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但飛翔能力弱。喜温怕濕,高温乾旱時發生嚴重。

2.4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合理安排黃芪種植佈局,避免與豌豆、大豆等豆科作物及紫雲英、苕子等豆科綠肥連作或間作。及時翻耕整地或除草鬆土,調整播期,使開花期、幼莢期避開豆莢螟成蟲盛發期。在成蟲盛發期至幼蟲孵化盛期,幼蟲入莢前用2.5%溴氰菊酯EC3000倍液、20%殺滅菊酯EC3000~4000倍液噴霧。生物防治,老熟幼蟲入土前,田間潮濕時可施白僵菌粉(幹菌粉7.50kg/hm2加細土75kg)。在成蟲產卵始盛期釋放寄生蜂效果也很好。